〈牧笛〉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畫牛
牛在古代,與廣大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歷代有許多畫家,也喜歡以牛做為創作的題材。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畫家韓滉就有〈五牛圖〉卷傳世,這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以紙張作為媒材的繪畫作品。畫家在卷中描繪了五頭各種不同姿態的牛隻,或俯或仰,或側或正,或行或止,或單色或雜紋,其中無不活靈活現。除了造型準確,畫家也把五頭不同個性及表情的牛隻描繪得維妙維肖,在在都顯現出畫家對牛的觀察入微,以及讓人讚歎的深厚寫實功力。
唐代畫家戴嵩也擅畫牛,以韓滉為師,後人稱他得「野性筋骨之妙」,傳世作品有〈鬥牛圖〉等。
宋代蘇東坡有一篇〈杜處士好書畫〉的短文,正好敘述了一段有關戴嵩〈鬥牛圖〉的故事: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而一牧童見之拊掌見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 處士笑而然之。
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意思是牧童看出畫家畫鬥牛的破綻,兩牛相鬥,尾巴應該是夾在屁股而不是上翹。我從網路上找到的鬥牛照片,兩頭相鬥的牛,其尾巴確實是下垂且夾在屁股之間。不過從現存台北故宮一幅傳為戴嵩所畫的〈鬥牛圖〉看來,兩頭牛的尾巴並沒有畫錯,確實是下垂而非上翹。反倒是近代畫牛名家李可染先生畫的〈鬥牛圖〉尾巴上翹。
無論如何,事實上蘇東坡只是藉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恥下問,才能獲得最正確的答案。
畫史上自韓滉、戴嵩以降,大部分的畫家所描繪的牛隻,或是在放牧中悠閒徜徉於草地上,或是勞動後舒適的浸泡於水中,或牧後歸來,牧童牛背橫笛的景象等等,都是一派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樣子。這或許是因為畫家憐憫牛隻的勞苦,不忍再重現其耕作時,辛苦的形象吧?
紫氣東來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了老子授予尹喜《道德經》的經過:
周康王時尹喜為大夫,後仰觀乾坤之氣象,寂心精思以求道。一天,觀看到東方紫氣西邁顯瑞,預知有聖人將要出關,求為函谷關令。遇得老子,拜為師,請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五千言授與尹喜,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有關老子出函谷關的記載,散見於各古籍中。但內容大體上都說,老子未到函谷關之前,先有一道紫氣自東而來,接著才是老子倒騎著青牛出現。函谷關的守關官吏尹喜設法把老子留了下來,並請老子寫了五千餘言的《道德經》。最後老子乘騎青牛出關而去,不知所終。
一位白髮白鬚的老人,倒騎在青牛背上,瀟瀟灑灑無憂無慮的表情,這樣的「老子出關圖」,成了歷代畫家喜歡描繪的題材。而紫氣,也常被引用為祥瑞的徵兆而出現在歷代詩文之中。另外,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大夫寧戚,早年靠牧牛維生,後來他刻意在齊桓公經過的路上,敲著牛角唱歌,引起齊桓公的注意,而拜為大夫。後來與管仲共同成為齊桓公稱霸的輔佐功臣。
同樣為牛,一是陪著老子出世,一是陪著寧戚入世。出世或入世,或悠閒或辛勞,其實都不是牛隻自己的選擇,而是牛隻順從人們替他的抉擇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