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冰史前遺址。 圖/史庵 文/史庵
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質,寧靜的山林,台灣布農族人聚居地之一的曲冰部落,就在群山懷抱中。
曲冰部落位處濁水溪上游,右鄰泰雅族松林及親愛部落,左接布農族法治部落,後方隔中央山脈與花蓮縣相鄰,是居住於海拔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之山區,最能適應高山環境氣候的族群,也是東南亞土著族群中,住在最高地區的一族。
由於交通不便與當地仍屬甲種山地管制區,才得以保存曲冰簡單淳樸的生活風貌。
依族群區分,曲冰部落為分布最北端的台灣原住民布農族之卓社群,是由卡社群的祖居卡社分離出來。日據時代,日人將散居在深山的卓社群,強迫搬遷到濁水溪最上游的「干卓萬蕃」定居,布農族語稱此地為KOKOA,即「藤」的意思,因當地盛產藤而名之。
在行政管轄上,曲冰部落位於濁水溪上游,隸屬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溪畔闢有大片農田,種植各類蔬菜,族人主要以農耕維生,是一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原住民部落,也是台灣布農族分布最北的一支。
早在一九八一年,台灣考古學研究史上第一個高山聚落遺址「曲冰遺址」被發現,「曲冰」才逐漸為外界所知悉。爾後,中國青年救國團每年辦理「曲冰拓荒隊」健行活動,族人才慢慢與平地人接觸。早年造訪曲冰,須走過全長七公里多、郡大溪古道北段的「理蕃道路」,及六座大、小吊橋。在一、兩個小時拓荒健行過程中,沿路風景秀麗,自是不在話下,水流、吊橋、林間小徑,以及隨處可遇的果實、對岸舊部落的梯田景觀等,都是未經過度開發保有自然的山林景致。
曲冰部落從日據時代開始,當地的布農族人就被教導種植水稻等農作物,一直到現今,曲冰年年都能種出品質優良、種類繁多的經濟作物,甚至所出產的青椒,還是市場價格的指標。
曲冰部落全村約一百七十戶,人口約八百人,種植稻米、玉米、豆類、香菇及竹筍等作物,近年來,更積極推廣青椒、豆苗等有機蔬菜,深受有機商店、醫生團體及特定社區青睞,未來有意朝向全村推廣有機農業發展,成為自給自足,可供養生休閒的「曲冰永續生態有機村」。
除了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曲冰部落,距離部落二公里處(南投八十三線縣道十七公里處)即是已列入國家三級古蹟的曲冰遺址。
早在一九三五年,日本人馬淵東一在埔里盆地至武界及其上游一帶,即發現石刀、石斧之類的器具。一九八○年十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仲玉教授,在參加中央公僕楓葉健行隊時,無意間在曲冰部落北方約一、二公里處高位河階上,發現許多具考古價值的史前石器與陶片。由於曲冰遺址的發現,更增進對濁水溪上游河谷地區史前文化的了解。
曲冰遺址面積約有一公頃左右,然實際只挖掘三千多平方公尺的範圍,總計出土兩千九百多件石器,包括耳玦、墜子、手環等裝飾品,以及十萬多陶片、陶把手殘片、石紡輪、打製石斧、石矛、石刀等古物與七十二具石板棺。
曲冰遺址是台灣最大規模的高山史前遺址,已列為三級古蹟。為避免遺址風化受損及人為破壞,目前暫將原先挖掘的地方回填掩埋,上層覆蓋塑膠布,並在遺址四周架設鐵絲網,禁止遊客進入,有待將來作進一步的考古挖掘與陳列館之規畫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