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正門。圖/林熹 文/林熹
西元七五九年,唐代詩聖杜甫為了暫避安史之亂,曾在成都落腳過四年,就住在浣花溪畔,當時稱為「成都草堂」。
在這短短四年裡,創作兩百多首的詩,平均一年寫六十多首,每月至少五首詩,靈感之多,產量之豐,足以驚人。
浣花溪畔究竟有多清幽迷人?能讓一代詩聖不斷興起創作欲望,唯有到這裡,親自走一趟,才能知曉其中原因。
浣花溪,始終都在這,杜甫草堂卻是後代產製,並非當初杜甫居住的廳堂。不過重新建製的工作,不是現代人才做的事,遠在宋朝,便有人重建杜甫草堂。自宋朝以後,每朝每代都給予擴建,逐步形成今天的模樣。
目前這裡的建物屬於清朝風格,確切來說,它完整保留清朝嘉慶年間(一八一一)的格局,是一塊後人緬懷詩人的重要林園。
杜甫草堂內設有舊正門、迴廊、史詩堂、柴門、工部祠,其中詩史堂內,不僅有詩句可欣賞,還有杜甫雕像,可供後代緬懷。
一生窮苦潦倒的杜甫只活了五十八年,他舉家到四川時,因有人資助,才在溪畔蓋了草屋。
一年秋天,狂風無情,吹走他的茅草屋頂,杜甫眼見追不回,一時心中有感,寫下了有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後來資助他的朋友嚴武病死,杜甫深受打擊,從此離開成都,這一生,不曾再回來過。
現在杜甫草堂內有各式林園設計、四百多年的古老樟樹、杜甫雕像、陸游雕像、黃庭堅雕像等。另外,還有茅屋旁的一塊大碑,上頭刻著「少陵草堂」四字。這四個字,由康熙十七皇子果親王允禮所寫,字體渾厚優雅。看過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人,對這位真有其人的果親王應該不陌生,原來他的才華文采,並非電視劇杜撰,而是真有其事。
除了此處,成都內還有許多地方都有果親王的親筆墨寶,例如:文殊院、武侯祠。遙想當年,果親王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到此一遊?應該是開心的吧?否則也不會順手留下這許多墨寶。以下選錄杜甫的兩則名詩: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曾寫〈夢李白二首〉,我獨愛「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兩句,管它什麼榮升貶官?都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來得實際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