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美術名作談人生 】獅子不必戴王冠(上) 走進安德魯‧魏斯的內心世界 文/王瑋名
你如果一生成就非凡,不必擁有浮華頭銜便受人尊敬,就如獅子,不必戴王冠,也是百獸之王!常言道:「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采,天自安排」。〈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這件作品幾乎大家都很眼熟,現藏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區的現代藝術美術館(簡稱為MoMA),館內除了這件作品,還有梵谷的〈星夜〉、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少女〉等現代知名作品。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被美術史譽為「神祕的美國哥德式蒙娜麗莎(This mysterious American gothic Mona Lisa)」,以哥德式教堂高聳不可及,說明此作品地位崇高。
內容描繪緬因州沿海的農村景觀,一名穿著粉紅色連衣裙的女子,側身臥在一片草地上。畫中女子似乎處於休息狀態,凝視著遙遠的家,這些建築既古老又灰暗,與乾草和陰雲密布的天空融為一體。作者為美國當代新寫實主義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Nowell Wyeth, 1917│2009)。
魏斯生於美國緬因州,地處美國最東北,父親是位插畫家。他排行第五,從小體弱多病,因而沒上過學校,由父母親在家中教育他。魏斯喜歡水彩及蛋彩畫,他透過繪畫記錄生活日常景物:陽光灑落在窗、牆、一花一草上的停留,彷彿秒針的走動陪伴著他的寂寞,世間的剎那透過筆尖,躍現在世人眼前。
魏斯在三十一歲畫下此作,對象是他的鄰居安娜‧克里斯蒂娜‧奧爾森。她小時候就出現了退化性肌肉疾病──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使她無法行走。當時已有輪椅,她卻喜歡爬行,也拒絕接受別人的照顧。魏斯對此解釋:「我的挑戰是,呈現她及對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絕望生活中的非凡征服與伸張正義。」當時克里斯蒂娜已經五十五歲,她從小和祖父及哥哥阿爾瓦羅(Alvaro)同住。
有一天,魏斯看見她從對面的墓園要回農舍,試想著她的遭遇和內心的渴望,與自己相符合──她渴望腳踏青草,自由自在,而魏斯渴望求學,兩者都是希望能掌握自己生命。於是他請妻子貝琪(Betsy)當模特兒,畫下充滿期望、盼望、希望和勇氣的作品。家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每天辛苦工作之後的溫暖窩,家代表心靈的寄託與歸宿,人不論走到哪裡,最後還是會回歸於此,即使它只是灰舊的農舍。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在紐約的麥克白畫廊(Macbeth Gallery)首次亮相不久,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Barr)以一千八百美元買下,並於MoMA博物館展出。而克里斯蒂娜的三層樓農舍也成為觀光景點,現稱為奧爾森故居(Olson House),由緬因州的法恩斯沃斯藝術館(Farnsworth Art Museum)管理。克里斯蒂娜七十五歲過世,而魏斯於九十二歲仙逝。
魏斯雖沒有進過學校,但其成就非凡,美國《時代》周刊前所未有的以他的作品為封面,先後被三屆美國總統甘迺迪、雷根、布希分別授予「總統自由勳章」、「金質總統勳章」和「國會金質章」。他的水彩畫風至今仍影響世人,克里斯蒂娜也因為他的畫作名留青史,這就是藝術的力量。俗話說:「專心做一件事一萬小時,就會變專家」,這句話提醒我們,唯有勤勞,不在乎名利,終將成為王者,而王者不必在乎是否有王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