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飲食撇步 【本報台北訊】連上牌桌三天,二十多歲的小華(化名)熬夜熬到雙眼掛上熊貓眼,準備迎戰第四天時,凶猛的急性腸胃炎上門,只要一起身就得立刻跑廁所,原本的聚會統統取消,假期後半段都在床上躺著,不得動彈;她心想,既然嚴重腹瀉,應該可以稍微減重、亮麗重回職場,沒想到站上體重計,竟沒有變化。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許多人以為腹瀉會使體重減輕,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若是急性腹瀉卻造成體重減輕,反而「代誌大條」,不僅要擔心可能非單純的急性腸胃炎,而是較為嚴重的發炎性腸胃炎,還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所致。
朱光恩解釋,急性腸胃炎大多一到二天症狀就會趨緩,患者僅需要讓腸胃道休息一天,不要再進食,大多可以不藥而癒。
腹瀉排掉水分
不是脂肪
急性腸胃炎的腹瀉,常會讓人誤以為排掉長期堆積在體內的宿便等,以達到體重減輕的效果;實際上,體重要出現變化仍與體脂肪有關,急性腸胃炎排掉的頂多是水分,不足以撼動體重。
朱光恩指出,若導致腹瀉的原因不是細菌或是病毒,而發炎性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就可能會讓體脂肪流失,這類腹瀉會長達二周以上,屬於反覆性腹瀉,腸道發炎使蛋白質流失;提醒民眾特別留意,若是不斷腹瀉後,體重一周內減少超過二公斤,就必須提高警覺,恐怕不是單純的急性腸胃炎。
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屬於慢性的腹瀉,其主要是因為免疫系統攻擊腸道所致,造成腸道發炎,這種病程通常就會比較久,除了腹瀉,也常見出現血便、貧血等情況,且病患會因為腸道無法吸收養分,體重會持續下降。
飲食西化
腸道發炎主因
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最有可能的因素就是飲食西化,美國研究期刊就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飲食上的共通點,常見多為油炸、起司、可樂、汽水、能量飲料等,且蔬菜水果的攝取相對較少;他提醒,想要遠離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好的作法就是維持均衡飲食,避免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並且多吃蔬菜水果,一旦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也不必過度擔心,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密切追蹤,才是面對疾病的正確觀念。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因還不是十分清楚,但目前認為和免疫系統、腸道內細菌、環境因子及遺傳因子有關,因為這些因子的不平衡,而造成腸道長期發炎的反應;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歐美,過去亞洲人很少見,隨著飲食西化的改變(主要是高脂、高糖飲食),日本克隆氏症最先快速增加,韓國病例增多的時間稍晚,台灣則是最近十幾年增加趨勢較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