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世界文明系列:民國南京1927-1949 (15-1) 少壯軍人的崛起[size=0.3] [size=0.32]小
張學良支持蔣中正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北伐完成,祭中山靈襯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少壯軍事集團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奉安大典 1929年,國民政府舉行奉安大典,將孫中山 的靈櫬由北平(定都南京後改北京為北平)迎 來南京,安奉在剛剛竣工的中山陵。圖為迎接 靈櫬的奉安隊伍穿過北平正陽門的情形。隨著 靈櫬經火車、輪船兩路於6月1日抵達南京,沿 途均有民眾率隊相送。上海《申報》發「孫總 理奉安紀念號」謂:「總理奉安大典,國內外 人士前往參加執紼者,如百川之注於海,致首 都各旅館,莫不宣告客滿……」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九一八」事變之前 1931年,南京政府元旦閱兵大典上 ,少帥張學良(左)與張群合影。由 於手握八省兵權,又好風流玩樂,少 帥很快成為全國文人墨客好發議論的 對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建都南京, 主要黨政軍人員合影,開啟南京國民 政府的時代。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紫金山脈中的歷史 遠望中山陵與紫金山全景。歷史上 ,紫金山被形容為「龍盤虎踞」,有 如一條巨龍臥在南京的東面,面積約 20平方公里,在陽光映照之下,山頂 散著紫色光芒。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南北共治 1931年,南京政府元旦閱兵典禮中 ,滿面春風的少帥張學良(右)成為 眾人目光的焦點,連國民黨軍政黨的 實權人物何應欽(左二)都得禮讓三 分。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首次的閱兵典禮 1931年1月1日,南京政府舉行成立以來首度大規模的閱兵典禮,蔣中正騎 著戰馬檢閱各個兵種。這是中原大戰結束後不久,蔣中正以勝利者的姿態展 示武力,同時外交部也分電上海、北平,邀請各國公使前往觀禮,計有美國 公使詹森、葡萄牙公使那伐洛、日本代辦重光葵、芬蘭代辦魏登濤、英國總 領事許立德、荷蘭駐滬總領事葛龍門以及法國領事白德龍等人。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冬雪中的民國滄桑 位於南京紫金山麓的中山 陵。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 逝北京後,中國國民黨即設 喪事籌備處於上海,並遵照 孫中山遺願,由宋慶齡、孫 科等人到南京紫金山勘察墓 地,評選墓型設計,最後由 呂彥直所設計的孫中山墓獲 選,旋即招標施工。1929年5 月陵墓竣工,此後中山陵不 僅是南京市的地標,也是南 京在中國現代史中的重要精 神象徵。照片中冬雪覆蓋的 中山陵似乎也道盡了民國歷 史的滄桑。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27年4月,國民革命軍攻占南京兩個月後,國民黨出現「寧漢分裂」,一部分軍政人士在武漢成立政府,另一部分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這是南京國民政府肇始之日。
儘管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但中國的政治、軍事、社會、經濟體制並沒有重大的改變,孫中山在舊基礎上建立現代民主憲政的希望全然落空,中國仍然落後貧窮,依然無力阻擋帝國主義蠻橫的侵略。
1924年,孫中山接受蘇聯革命成功的經驗,與新生的中國共產黨合作,將中國國民黨改為列寧式的政黨,創辦黃埔軍校為國民黨的黨軍。從此「主義兵」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一批少壯軍人集團也應運而生,他們是以蔣中正為中心,年齡約30歲至45歲,受現代軍事教育的軍事將領。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他們並非全然是列寧式的軍事組織者,而是現代軍人與傳統軍閥的混合體,摻雜著江湖門派的忠義道德以及招降納叛的合縱連橫。
1928年,他們完成了形式上的南北統一;1930年中原大戰後,實力更為鞏固,中國進入以武裝力量建國的時代。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主要黨政軍人員合影,開啟南京國民政府的時代。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由廣州誓師北伐,總兵力為8萬,面對的是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約80萬的兵力。革命軍以蔣中正為總司令,以第四、第七、第八軍為中央軍,以第二、第三為右翼軍,以第一、第六軍為總預備隊。
9月,中央軍擊潰吳佩孚,進入武昌,右翼軍則攻占南昌,此外,何應欽率領總預隊改編的總東路攻克福建,並於1927年1月進入杭州,2月又連克南京、上海。
革命軍以僅僅半年的時間即占領了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不過隨著勝利的來臨,國共之間的磨擦日增。3月,武漢與南京的國民黨軍政人士發生分裂。
4月1日,蔣中正及國民黨右翼人士宣布「清黨」,大批共產黨人遭殺戮驅逐,同時為促成國民黨內團結,蔣中正宣布下野。直到12月寧漢復合,蔣中正重新出任總司令,編革命軍為四個集團軍,揮軍北上,經山東遭日軍阻擾,發生「濟南事件」。
1928年6月,張作霖棄平、津,乘專車出關,至皇姑屯遭日人炸死,目的在促使東北混亂,趁機占領東北。不料張作霖舊部立刻擁立其子張學良繼續統治東北,張學良悲憤其父之死,拒絕日人威脅利誘,宣布歸順南京政府,蔣中正遂率文武人員進入北京,完成中國形式上的統一。
張學良支持蔣中正
1930年10月,張學良(右三)在瀋陽就任國民政府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典禮,其地位僅於蔣中正之下,成為國民政府軍權的「第二把手」。張學良右為張群,左為出關勸服他支持蔣中正的吳鐵城。
北伐完成,祭中山靈襯
1928年7月6日,國民黨領袖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柩安置處舉行孫中山的祭祀典禮,以北伐完成告慰中山先生在天之靈。前排右至左:何成濬、張作寶、蔣中正、吳稚暉,閰錫山、馬福祥、馬士達、白崇禧。
少壯軍事集團
1931年1月,南京政府舉行元旦閱兵典禮,司令台上站著國民黨軍政要員。就容貌和年齡而言,都是青年才俊。尤其站在中央官拜副總司令之職的張學良只有31歲。左至右:葛敬恩、何應欽、張學良、劉文島、宋子文、陳調元、何成睿。
奉安大典
1929年,國民政府舉行奉安大典,將孫中山的靈櫬由北平(定都南京後改北京為北平)迎來南京,安奉在剛剛竣工的中山陵。圖為迎接靈櫬的奉安隊伍穿過北平正陽門的情形。隨著靈櫬經火車、輪船兩路於6月1日抵達南京,沿途均有民眾率隊相送。上海《申報》發「孫總理奉安紀念號」謂:「總理奉安大典,國內外人士前往參加執紼者,如百川之注於海,致首都各旅館,莫不宣告客滿……」
「九一八」事變之前
1931年,南京政府元旦閱兵大典上,少帥張學良(左)與張群合影。由於手握八省兵權,又好風流玩樂,少帥很快成為全國文人墨客好發議論的對象。
紫金山脈中的歷史
遠望中山陵與紫金山全景。歷史上,紫金山被形容為「龍盤虎踞」,有如一條巨龍臥在南京的東面,面積約20平方公里,在陽光映照之下,山頂散著紫色光芒。
南北共治
1931年,南京政府元旦閱兵典禮中,滿面春風的少帥張學良(右)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連國民黨軍政黨的實權人物何應欽(左二)都得禮讓三分。
首次的閱兵典禮
1931年1月1日,南京政府舉行成立以來首度大規模的閱兵典禮,蔣中正騎著戰馬檢閱各個兵種。這是中原大戰結束後不久,蔣中正以勝利者的姿態展示武力,同時外交部也分電上海、北平,邀請各國公使前往觀禮,計有美國公使詹森、葡萄牙公使那伐洛、日本代辦重光葵、芬蘭代辦魏登濤、英國總領事許立德、荷蘭駐滬總領事葛龍門以及法國領事白德龍等人。
冬雪中的民國滄桑
位於南京紫金山麓的中山陵。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北京後,中國國民黨即設喪事籌備處於上海,並遵照孫中山遺願,由宋慶齡、孫科等人到南京紫金山勘察墓地,評選墓型設計,最後由呂彥直所設計的孫中山墓獲選,旋即招標施工。1929年5月陵墓竣工,此後中山陵不僅是南京市的地標,也是南京在中國現代史中的重要精神象徵。照片中冬雪覆蓋的中山陵似乎也道盡了民國歷史的滄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