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生 食療與養生
文/定風坡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抬頭,除了日常的運動,利用飲食來強身健體,甚至治療身心疾患的各種食療法也開始受到重視。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人的身體要康泰平和,只要好好調養即可,不要隨便服藥,因為藥力雖能協助提升某部分的臟器和功能,服用不當也會造成臟腑運行失調,容易引生其他的疾患。
佛教在吃的方面,一向崇尚自然清靜的食材,飲食合宜,則身心調和愉悅,對修行有絕對的幫助。依佛法的理論,大地生成的一切食物皆是藥,因此在佛教戒律有一個單元「藥犍度」,又稱醫藥法,談的即是飲食與病者用藥的規範。在佛典裡,也教以數種防治疾病的食物,試舉如下:
蓮藕:涼血、散淤、止吐血、補虛勞、清熱。
甘蔗:助脾健胃、潤喉去燥、清熱解毒。
茴香:驅風、去痰、避熱。
栗子:補腎、治腹瀉。
葡萄:補血利尿、治下腹部充血症。
橄欖:解酒、止咽喉痛。
菊花:明目、平衡血壓。
蘿蔔:防炎症、解面腫毒。
梨:止咳化痰、治喉痛。
生薑:散寒、止嘔、消痰、解毒,唯懷孕者不可多食。
紅豆:利尿、治腳氣、水腫、黃疸。
茶:提神利尿。
此外,依個人體質也有不同的飲食禁忌。例如,水果類如西瓜,胃弱的人不宜;便祕者忌食桃;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吃綠豆、枇杷;胃潰瘍者不宜吃香蕉。過量食醋、烏梅,傷筋骨及牙;薑食用過多,傷心神,令人少志少智;飲酒過量,影響神智、傷腸胃及筋骨等;食糖過多,會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李子吃多,會造成身體虛弱。
值得一提的是,佛門的晚餐稱「藥石」,是因應佛制過午不食,又以特殊情況下開許的方便,取意為治療飢餓病的食療,非為貪圖口腹欲望的飲食。時隔二千五百多年,社會結構改變,仍有部分人士持守過午不食的傳統,而佛門裡保留其精神,依然沿用「藥石」的名稱。總之,任何一樣食物入口,都必須衡量自己的身體狀況,適時適量,佐以適當的處理方式、合宜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發揮食療、食養的功效喔。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