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6關鍵 美味飲品消暑熱
文/楊淑媚、蔡昆道醫師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傳統醫學認為,夏季養生重養心,長夏宜養脾,夏季養生的原則從精神生活、日常起居、衣服穿著、適宜飲食、健身運動、穴位按摩等各方面加以調理。
情緒穩定最重要
夏季養生重在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心情平靜可達到養陽的目的。
早起、午睡、勿貪涼
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起居也應隨之作調整,如清晨早起,在室外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
夏季要午睡,中午人體散熱量大,午飯後又昏昏欲睡,通過短暫午睡小歇,可以避開中午高熱,又可補充夜間睡眠不足。
夏季勿貪涼,體弱者,陽氣不足,如長時間對著電扇吹或久居空調室內,反會感到頭暈腦脹,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導致受涼感冒等病症。
衣著透氣吸汗
夏季衣服宜透氣通風,穿著衣物以吸汗的材質為佳,夏季出汗多時可以快速吸汗,避免汗出吹風。若流汗過多,應隨時更換衣物。
慎防飲食中毒
夏季天氣溫熱,應特別注意飲食,切勿極飢餓而後飲食,一次不可吃過飽。亦忌極口渴而後飲水,一次飲水不宜過多。還須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
夏季細菌繁殖迅速,百分之七十的食物中毒發生在夏季,要慎防飲食中毒。老人小孩胃腸功能薄弱,抵抗力差,發病後極易發生嚴重腹瀉嘔吐、脫水而危及生命,故應小心預防。
運動調暢氣血
夏季宜通過有益的身體活動來活動筋骨,調暢氣血,養護陽氣。運動要循序漸進,嚴格控制運動量,不要過度疲勞。中午天氣太熱時不要運動,以免汗出太過而中暑。
穴位按摩預防疾病
夏季氣候濕熱,可以加強自我按摩來預防疾病,夏季常用的保健穴位是心經和小腸經穴位,如神門、後谿。長夏季常用的保健穴位是脾經和胃經穴位,如三陰交、血海、足三里、天樞。
神門穴
【穴位找法】
手腕橫紋處,從小指延伸下來,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處。
【治療功效】
失眠、頭痛、寧神、幫助入眠、調節自律神經,以及改善心悸、提神醒腦。
後谿穴
【穴位找法】
在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後方,握拳時,穴位在掌指關節後的橫紋頭處。
【治療功效】
後谿是八脈交會穴,通督脈。可改善頭痛、治療落枕,並有助減緩肘臂及手指疼痛、麻木。對於改善腰痛、耳聾、目赤、盜汗,亦有幫助。
三陰交穴
【穴位找法】
在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向上3寸(4指幅寬)脛骨後緣處(自己的手橫著放,約4根手指橫著的寬度)。
【治療功效】
中醫有云:「女人常揉三陰交,保妳終身不變老。」三陰交穴向來被視做是婦科的大穴,有助於保養子宮和卵巢,促進任脈、督脈、衝脈的暢通。本穴不只是女性的各種婦女病適用,不論男女,對於肝膽、腸胃、泌尿及生殖系統等毛病的保健效果可說非常直接有用。
血海穴
【穴位找法】
膝上內側,髕骨內上緣2寸(3指幅寬)處。
【治療功效】
血海穴是生血和活血化瘀的要穴。主治生理不順、膝蓋疼痛、更年期障礙(更年期綜合症)、生理痛等。
天樞穴
【穴位找法】
位於肚臍旁約2寸(3指幅寬)處,左右各一。
【治療功效】
腹痛、腹脹、腹瀉、便祕、腸鳴、痢疾、嘔吐;痛經、月經不調、疝氣、水腫。
足三里穴
【穴位找法】
膝蓋外側凹陷處往下約3寸(4指幅寬)處。
【治療功效】
足三里是胃經上的重要穴點,多按可強健腸胃功能,如果肚子痛、胃痛、經痛時立即按它,就有暫時止痛功能,而且多多按摩此穴還有促進新陳代謝的減肥功效。
飲品一 綠豆薏仁湯 消暑解口渴
【食材】
綠豆1杯,薏仁1杯,白糖適量,水適量。
【作法】
1.薏仁洗淨浸水2小時。
2.綠豆洗淨。
3.先煮薏仁,薏仁加水用電鍋煮,外鍋放1杯水。
4.再放入綠豆續煮,外鍋放半杯水。
5.最後加入白糖調味,即可食用。
【說明】
1.綠豆可清熱解暑利尿,預防中暑,改善口渴、煩熱、夏季腹瀉。
綠豆色綠、又可清熱解毒,適合春季養肝以及夏季解暑食用。
2.薏仁可健脾止瀉,利濕除痺,清熱排膿,抗癌。
【功效】
清暑熱,消除夏天的暑氣,亦可解口渴,還可清熱排膿,改善皮膚青春痘。
(摘自《食療大全》,時報出版)
感謝分享~GOOD!!!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