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自己的自然食療
什麼是自然食療?想擁有健康的人生,就要從自然飲食開始。自然飲食是以最天然、高纖維、清淡、原始的飲食方式,攝取食物的營養元素,提供生命能源。
不吃汙染(如化學農藥、化學肥料、輻射、添加物)、精緻加工(如白麵包、白鹽、白糖)或經過人工程序干擾的食物,也不吃動物性食物(如奶、蛋、肉),只選用有機、新鮮、純淨、多種顏色、全方位的多元食材,少糖、少鹽、少油,以自然的方式生吃或烹煮,按照少量多餐的原則進食。
你的筷子夾起什麼食物決定你的健康!每個人每天吃進肚裡的食物,其中所含的各種物質,都會引發不同的作用,改變體質,這些變化將決定這個人健康與否,以及需要如何調理。
古人說:「醫食同源」,藥物與食物都來自於大自然的賜與,食物與藥物具有相同的特性,都與治療疾病關係密切,如果選擇了正確的食材與飲食方式,不僅能替身體築起一道防護牆,甚至可以積極改善已經出現偏差的體質,重新找回健康。
自然飲食 請跟我這樣做!
已經習慣「無肉不歡」的人,千萬不要貿然投入自然飲食的模式中,以免身體大反撲。建議要循序漸進,一步步改變飲食方式,不可躁進。想要藉由自然飲食達到調理體質、健康養生目標的人,可以依循以下的步驟,一步步達成。
◆第一步:判斷自身體質
判斷自己體質的屬性是進行自然食療的第一步。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食材。不同的體質相對應的對症食物並不相同,不同的體質也各自有特別的表現,應針對症狀採取不同的自然食療方式,這才是對症的意義。
◆第二步:了解食物屬性
食物的屬性分成四性五味,另外還有陽性、陰性;酸性、鹼性的分類。
四性指的是熱、溫、寒、涼,又稱為「四氣」,「熱、溫」屬「陽」,「寒、涼」屬「陰」。
「熱」的等級高於「溫」,「寒」的等級大於「涼」,都只是程度上的差異,有時不分成四性,而是直接歸納成「溫熱食物」和「寒涼食物」兩種,而介於寒涼和溫熱的食物,則被歸為「平性」。
熱騰騰的一鍋湯並非就是熱性,放涼 後也不歸於涼性。食物的四性必須經由吃進食物以後,作用於身體的反應來決定。
例如在冬天喝下一杯酒之後,全身馬上暖烘烘的,不再感到寒冷,酒即是屬於溫性;有如酷暑一到,只要暢快吃一大塊西瓜,馬上暑氣全消,西瓜即是寒性的食物。
陽虛、氣虛的人耐熱不耐寒;陰虛、陽盛的人則耐寒不耐熱,懂得採用與體質相對應的食物,才不會對健康造成負面效應。
食物的五味是酸、苦、甘、辛、鹹五味。甘、辛多屬熱性;酸、苦則多歸為寒性;鹹多納入寒涼性。
以自然食療的觀點,選擇對症食物以「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為基本原則,但仍須考慮到地區、季節、氣候等因素調整。
面對各式各樣的食物,首先必須了解食物的屬性,如此才能針對自身特殊的體質,正確均衡地攝取所需要的營養。屬性相異的食物對體質的影響很大,特定屬性的食物,若食用太多或不夠,都會造成偏頗的體質。
◆第三步:建立個人對症食物總表
體質若產生偏差,在確定癥狀後,可依據自身的體質特性,搭配食物四性五味(如左列表)、陰陽的屬性,找出適合的對症食物,列舉出如水果、蔬菜、穀物、豆類、乾果類、調味料、飲品等類食物,歸納出個人的對症食物總表,接著界定出適合食用的食物範圍,最後進一步擬定每日的對症食譜。
只要按照以上步驟找出適合的每日對症食物,逐步改善、調理體質,就能重新找回健康。切記千萬不要太過心急,誤信偏方或謠傳,因為體質具有特殊性,每個人不盡相同,適合的食物自然就不同。
正確的飲食就是最好的良藥,吃了錯誤的食物,將走向疾病。
◆第四步:確定疾病營養攝取原則
自然飲食的類別大致上有水果類、蔬菜類、穀物類、豆類、乾果類等,因為含有較多的纖維質,並不適合潰瘍性結腸炎、肛門處有傷口,或者腸道手術前後的病患食用;此外,大部分蔬果含鉀量偏高,不適合有腎臟疾病的患者;而豆類是含有高普林的食物,痛風患者應該避免。
在實行自然飲食之前,應該先衡量身體的狀況,而非一味採行。就如同以上所舉的例子,如果沒有確定自身的疾病飲食原則,就貿然吃下蔬果、豆類等,身體不僅沒辦法得到調養修復,反而可能會加重病情。因此,應先謹慎查證自己身體狀況適用的營養攝取原則,避開疾病的飲食禁忌,選用合宜的飲食模式,設計專屬的療養食譜,才是正確的作法。
◆第五步:設計全日營養食譜
要達到「藥補不如食補」的效果,吃進對的食物是基本要求,而且是要經過設計規畫、有系統安排每日的飲食,才能達到調整體質的成效。
正確的自然飲食應該要新鮮、純淨、天然、不經過人工程序加工,透過新鮮的蔬菜、水果、豆類、海藻、全穀的雜糧、堅果等,攝取原始而完全的營養素,讓人體均衡攝取蛋白質、醣類、脂肪、纖維素、礦物質五大營養素。
想要以自然食療來調養體質的人,必須先了解自然食療的成果並不是即刻生效,而是需要留給身體從根本源頭改善的時間,一步一腳印,抱著必能達成目標的信念,經過一段時程才能體驗其功效(約莫一個月)。
摘自《不吃中藥也能調體質》,時報文化
謝謝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