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不起身恐致命 3 招養成運動習慣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_pic/20211230/C20211229221134400.jpg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等,都有顯著的效益。圖/123RF【本報台北訊】受科技及疫情影響,更多教學及通訊使用仰賴網路,讓人養成「久坐不動」習慣,然而身體活動量不足,恐導致「運動缺失症」(Exercise Deficit Disorder),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將身體活動量不足列為死亡危險因子之一。耕莘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健哲建議,應從小開始培養運動習慣,透過「趣味性」、「陪伴」與「成就感」增加對體能活動喜好,避免未來延伸出健康隱憂、甚至疾病。王健哲指出,根據美國運動委員會研究統計,約只有三到四成的青少年有達到一般所建議的運動量,多數青少年運動量明顯不足,因多媒體通訊發達,包括視訊教學、打電玩等,孩子更常久坐不起身;研究指出,有百分之三十二青少年過重、百分之十八青少年肥胖等問題,且比例持續上升,未來恐導致心血管、新陳代謝、骨關節等疾病纏身。
10大死因
皆與不運動有關
「WHO也曾將身體活動量不足列為導致死亡的重要危險因子,危險不亞於高血壓、高血糖、抽菸等。」王健哲表示,活動量不足容易引發「運動缺失症」,是指人長期不進行身體運動或缺乏運動,導致身體出現免疫力下降、肌肉無力、 肥胖、頸肩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症狀。
我國十大死因的危險因子,也皆與不運動有關。衛福部國健署表示,運動的好處很多,可以預防慢性疾病,降低罹患癌症、跌倒的風險等。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利用台灣一個大型的追蹤世代,分析各個不同運動量的健康效益。研究發現,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天運動十五分鐘(每周約九十分鐘)可以減少百分之十四總死亡、百分之十癌症死亡,以及百分之二十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且能延長三年壽命。這些好處不但適用於各個年齡層包括年青人、年老人,也適用於男性與女性,對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包括吸菸、肥胖者,也一樣有用。
兒童時期
發展中強度運動
國民健康署鼓勵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壓等,都有顯著的效益,並可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加速代謝脂肪、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提高腦內啡的釋放及降低情緒壓力。一般而言,成人只要每周運動累積達一百五十分鐘、兒童每日運動累積六十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國健署建議,成人每天運動三十分鐘,可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例如上下班(學)通勤時間與中午休息時間分段進行,每次十五分鐘分二次或是每次十分鐘分三次完成,只要每天持之以恆,健康體能就會大大地提升。
王健哲指出,運動除了改善生理條件、預防疾病,亦能舒緩情緒、釋放壓力、建立人際關係等。長時間研究觀察,六歲開始接受較多體能活動,體能等級上限(Max level)來得更高;整個運動進步過程,從幼兒時期跑、跳等基本活動,到兒童時期球類、舞蹈、跳繩等中強度運動,青少年時期運動競賽等高強度運動,延伸到成年後保持終身運動習慣。 Thank you 讚讚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