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加強援外量能 締造三贏局面
外交部日前公布資料顯示,二○二○年我國國際合作發展事務中「政府開發援助」(ODA)的經費約為五點一六億美元(約新台幣一百四十三點一億元),占我國「國民所得毛額」(Gross National Income;GNI)的百分之零點○七三,較二○一九年度的百分之零點○五一略見增加,然而卻遠不及鄰近國家的援外比率,更與聯合國所訂的百分之零點七理想標準有很大的差距。ODA是指政府出資,以捐助、貸款或技術合作等方式,協助友邦或非友邦國家進行基礎建設及改善人民生活的各種建設,為國際間衡量政府援外成果的重要參考依據。南韓的援外金額占其GNI的百分之零點一五、日本則為百分之零點二九,儘管也不及聯合國所訂標準,還是比台灣高出甚多。
二○二○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我政府迅速組成口罩國家隊,以「Taiwan Can Help」(台灣可以幫助)為訴求,積極向外捐贈以口罩為主的防疫物資,贏得高評價,也種下善因,有些國家因感念去年台灣的捐贈,在今年台灣疫苗不足時施以援手,令人感念不已。
即使如此,從上述統計資料可知,去年台灣的援外金額和比率仍相對過低。國人一心想要加入各個國際組織,除了採取政治動作外,積極進行有意義的援外行動、展現台灣的實力、善盡國際公民一分子的責任,對提升能見度與好感度的,效果可能更好。
其實許多國家和台灣一樣,也都有政府援外工作預算不足的困境,因此近年來援外工作已從單純政府出錢出力,改為「公私協力」的方式進行,其一是結合企業豐沛的能量和資源,建立具商機的互惠模式,提高企業參與的動機,擴大援外的規模。
其實,援外不只是「要資助多少錢」這種經費的問題,更需要有專業思維,在援外時將台灣的特殊優勢結合當地的需求,經由縝密的規畫,開創出更有利的國際合作或援外工作。如此一來,不但雙方的政府部門得到正面效益,企業也因投入援外計畫增加市場機會,可謂創造了三贏。
如日本政府透過ODA計畫,為日商開拓商機,在援助越南時, 日本經產省(相當於我國的經濟部)善用日商是越南最大外資的這個有利條件,在為越南打造「智慧城市」的同時,也引進三菱和住友等二十餘家日本商社參與,擴增了在越南的商機。
另一個方向則是善用民間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台灣公民社會活力充沛,政府應協助民間團體投入國際合作發展,一同進行援外計畫。據財政部相關資料,台灣個人的捐款規模約有七百七十億元左右,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為百分之零點四五,這個比率比瑞士的百分之零點○九和瑞典的百分之零點一六都來得高,可見台灣民間非常慷慨、也有相當的能量,若能將這股力量導引到國際合作與有系統的援外項目上,透過非政府組織發展國際合作,可彌補我國因特殊的政治和外交處境,造成的國際參與困境。
援外是台灣在國際上交朋友、贏得尊重的管道,是另一種外交,但這絕不只是外交部的工作,我們應該全方位運用台灣的軟、硬體實力,進行跨部會的援外規畫,尤其是台灣的科技實力和醫療量能,深受國際好評,更是援外計畫中大可著力之處。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