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放鬆 對自己好? 睡前拖延症擾亂身心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報復性熬夜症(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或稱為「睡前拖延症」,定義是:即使沒有任何難以排除的外在因素,干擾個人睡眠,但是卻無法準時上床睡覺。《美國心理學》期刊二○一八年報導的研究,認為個人在白天工作時,抑制想做的事情次數愈多,愈有可能在晚上拖延睡眠而從事白天無法做的活動。換句話說,把一切歸結為試圖收回內心急需的「屬於我的時間」,想要奪回一定程度「個人自由」的願望;可惜這樣一來卻剝奪了睡眠。
周末補眠
無法彌補睡不飽影響
《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二○二○年發表的一篇調查,發現這種行為最常出現在千禧世代出生的人,且女性高出男性兩倍。心理學認為,這種報復性的睡眠拖延症唯一的好處是,虛假的表象使人以為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權。在這種吸引力之下,即使危害風險大於回報,也會讓人繼續這種行為。
可惜在睡眠剝奪情形下所引起的負面影響,包括思考能力下降,警覺力、判斷力減弱,免疫功能失調,心理情緒失衡,體重增加,影響心血管健康和炎症等,是無法彌補的。
雖然有人認為,一個星期中所缺乏的睡眠可以在周末補回來,但《現代生物學》雜誌二○一九年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人類是無法透過在周末睡覺來抵消一周內睡眠不足的影響。斬斷睡前拖延症,臨床心理學家暨行為睡眠醫學專家、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教授Jennifer Martin表示,就是不要再認為熬夜放鬆是「對自己好」,要把睡眠當作是最好的犒賞。
規律睡眠
神清氣爽大腦很管用
當心裡有個聲音說,要熬夜到淩晨,看完一季的犯罪實錄節目;又有另一個聲音說,要早點睡覺,因為晚上好好休息能讓自己處於最佳狀態時。Martin指出,會讓人覺得開心的方案是,熬夜時就寢時間不要比平時晚超過一小時。
因為超過一小時,即使一個星期只有一次,還是會擾亂睡眠時間安排,要堅持與平時鬧鐘響的起床時間,盡可能維持一致,因為同時改變就寢和起床時間,會讓生理時鐘出問題。
Martin表示,不論是一天一個小時還是一星期一天,都要誠實面對自己需要多少屬於自己的時間。將這作為第一優先,安排到早上、中午或傍晚稍早的時間,有需要的話,可以拆成較小的片段時間。如此一來,晚上就比較不會覺得需要放鬆休息的時間。
若有另一半或小孩,建議可商量彼此交換一小時或一天的時間,這樣彼此在對方負責處理事情時,都能有機會放鬆,做讓自己感覺更開心的事情。
Martin指出,要將平日不拖延就寢時間,列為優先事項,周末就不會覺得那麼需要睡眠。因為規律的睡眠時間能維持好生理時鐘,有助大腦處理並儲存新訊息,更容易神清氣爽地起床迎接每一天。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