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久坐不運動 青年肌少又骨鬆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內本土疫情減緩,當大多數人開始慢慢恢復正常生活之際,醫師提醒,一項健康重點「預防肌少症」千萬別輕忽;長時間居家,日常移動距離減短,久坐時間拉長,活動量、運動量跟著大幅降低,且因外出機會變少,少了太陽日照補充維生素D,使得肌肉、骨質正悄悄流失。台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說,居家防疫固然可減少感染機率,但因防疫關係,民眾飲食上以「便利」優先,使得營養攝取不均,除了造成肥胖問題,還要小心肌肉流失、加速骨骼退化,更要擔心未來可能增加髖關節或脊椎骨折風險。
肌肉力量差
增跌倒骨折機率
沈彥君分享近期案例,年僅三十歲上班族王小姐,從事設計工作,長時間在辦公室久坐,因工時長,休假就只想坐著或躺著好好休息;也因壓力大,常常沒食欲,營養攝取不足。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發現,肌肉量明顯比同年齡層少了許多,骨質密度也小於標準值。
因為長時間背痛,安排零輻射全脊椎磁振造影檢查(MRI)發現,其腰椎有椎弓骨折合併脊椎滑脫,腰椎椎體第一節也因陳舊性損傷導致呈現楔形狀。原來她從小就不愛運動,也挑食,二十三歲那年,曾意外跌倒,摔裂脊椎,醫師提醒,如繼續放任肌肉、骨質流失,肌少骨鬆恐提前找上門。
沈彥君說,近年來年輕族群因肥胖率提升、國人平均運動量不足,導致肌肉力量不足以支撐及保護骨骼,發生意外跌倒很容易造成骨折。台灣髖關節骨折每年發生將近兩萬例,高居亞洲第一、世界排名第九,為全世界骨質疏鬆高風險國家之一。
6%死亡率
與活動不足有關
沈彥君指出,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二十歲至三十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骼流失速度會加快。
年過三十歲,肌肉每年會自然流失約百分之零點五至百分之一,四十歲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百分之八,七十歲後流失速度再加快,每十年減少約一成五。一般來說「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現象,但隨生活型態改變,「肌少症」已不再是銀髮族專屬問題。
除了骨折機率大增,世界衛生組織還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影響全球死亡率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百分之六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大約二成五的乳癌及大腸癌、二成七糖尿病與三成的缺血性心臟病,都與身體活動量不足相關。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不適、行動困難,還可能會造成長期殘疾。
雖然老化造成的肌肉量流失無法避免,但透過適當治療或預防措施,仍可延緩或改變其造成的健康危害。沈彥君提醒,除了透過健檢完整瞭解自身健康狀態,搭配適當運動與飲食,在肌少症及骨質嚴重流失前,搶先一步為自己存好肌肉量以及骨本。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