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孔明與孟獲的捉放遊戲
文/出谷司馬提起孔明與西南民族,大家應該都會聯想到「七捉七放孟獲」的故事。但究竟孟獲是哪族人?史無明載,只知道他住在西南,因為被孔明抓了七次又放了七次,深感孔明大義,所以決定效忠蜀漢,永不負叛。
幫《三國志》寫註釋的裴松之引《漢晉春秋》提到關於孔明與孟獲交手的過程,寫得很精采。大意是說:孔明南征,連戰皆捷,聽聞有個叫做孟獲的人,很受西南地區各族的尊敬,因此想要將他納入自己的麾下。第一次交手,孔明就打了勝仗,孟獲被五花大綁帶到孔明面前。孔明問孟獲:「怎麼樣?服氣嗎?」
孟獲說:「哼!我是中了你的詭計,我們再打一次我未必會輸。」
孔明笑笑說:「那就再來一次吧?」說完就放了孟獲。
結果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直到第七次,孟獲都沒有打贏過半次。孔明問:「還要再打嗎?」孟獲搖搖頭,決定不再對抗孔明,並且當場立誓,以後永遠不反叛了!
孟獲這個「永遠」的誓詞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大約在民國二十二年底或二十三年初(一九三三─一九三四),殖民緬甸的英國軍隊因為覬覦今雲南西南角滄源一帶,屬佤族班洪王所統治區域內的銀礦,因此派兵占領礦場。班洪王是當地少數民族對領袖的尊稱。面對英軍的侵擾,班洪王率領軍隊迎擊並且電告政府,說佤族自諸葛丞相時期就宣示效忠中國(電文用「漢朝」一詞,指的就是「蜀漢」)。既然效忠漢朝,自然對英國的入侵誓死不降。
這場戰役史稱「班洪事件」,事件過後,在當地與英國方面進行中英邊界會勘的方國瑜,與當時的班洪王胡忠漢談及此事,胡忠漢說:「我不大會說漢話,我說一句就是一句,我數代人(臣)服漢朝,漢朝對我家好,我不能背叛先祖,不能背叛漢朝。爐房銀廠(就是班洪事件中遭占領的銀廠)是漢朝的,我們為漢朝看守,我不能失了先祖之意,洋人來,我一定要打,這是我的責任。」
所以,孟獲的「永遠不反叛」誓言,可說延續了千百年之久。不只是班洪一帶的佤族,在雲南騰越、南甸一帶屬卡喇支系的佤族區域,在民國時期他們常自稱為「大漢人」或「舊漢人」,意指他們曾經是漢人。相傳孔明南征時,卡喇族長汪伯爺,因為幫助孔明征討蠻族有功(請注意,他們認為自己是漢人,被征服的才是蠻族),所以孔明賜汪伯爺「一望之地」;所謂的「一望之地」,是由汪伯爺趴在地上,從孔明胯下望去,所能望到的地方,就賜給他。當時汪伯爺一望,就看到今日騰衝縣甘蔗寨一帶,故甘蔗寨至今仍被認為是佤族的發源地之一。為了紀念孔明,他們自稱族名為「胯襠」,後來才漸漸轉音成為「卡喇」。但若我們仔細想想,孔明應該不是穿褲裝吧?既然如此,又哪來的「胯襠」呢?這應該是以佤族褲裝的思惟所形成的歷史記憶。
還有屬於景頗族的卡欽(Kachin),在民國三○年代被認為是最崇拜孔明老爹的民族。卡欽人不信神,只信鬼,但眾鬼之上還有一位神靈,那就是孔明老爹,是人類世界的創造者。有一段卡欽族故事是這樣流傳的:據說孔明南征時知道卡欽勇猛難打,因此打算滅絕他們,於是教卡欽族人死後要豎葬(直直的葬)不能仰躺,因為相傳死者若是豎葬,後代就會絕子絕孫。卡欽人覺得怪怪的,就去問孔明當真要豎葬?孔明當然回答:「直葬很好!」結果,就因為老爹一句「很好!」破除了「直葬魔咒」,從此卡欽人不但沒有絕子絕孫,還過得很好。所以在雲南騰龍沿邊的卡欽族(又稱山頭族),在民國三○年代還保留了直葬的風俗。原本是孔明的詭計,沒想到在卡欽族的認知裡卻詮釋為是孔明神威的顯現,也成為卡欽人尊崇孔明老爹的神話與歷史記憶了。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