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趣聞】 向天公借膽
文/林堯利用十一月草嶺古道芒花季的平常日,走了一趟歷史、人文和景致兼具的草嶺古道。
草嶺古道連接新北貢寮遠望坑和宜蘭頭城大里,屬淡蘭古道北路的一部分,長約八.五公里,途中有雄鎮蠻煙碑、虎字碑、埡口平台及觀景亭、驛站舊址等古蹟,終點(也可以是另一端的起點)則是大里天公廟。
在古道地勢最高的埡口平台,可以觀賞到滿山遍野的雪白芒花,以及遠眺隔海相望,浮出於太平洋的龜山島,是整條古道風景最壯麗的地方。
走到終點,大里天公廟一塊解釋「向天公借膽」典故的牌示,吸引了我的注意。
想起小時候,曾經在買花生油時,摻水矇騙母親,把省下的一毛錢買了兩顆金柑糖解饞,被母親用「向天公借膽」嚴厲斥責、處罰,所以一直覺得「向天公借膽」往往有「膽大妄為,不思行事後果」的負面意涵。
據說,兩百多年前,早期經商的先民,必須從草嶺古道翻山越嶺到淡水打拚事業。由於古道常有強盜出沒,為了平安順利,他們會撿拾古道上的小圓石,前往天公廟虔誠祈求,將石頭過爐,隨身攜帶作為護身符,替自己壯膽。
民間也存有嬰兒「三朝做膽」的習俗,即嬰兒出生第三天洗澡時,父母會在澡盆放一顆先至天公廟焚香祈求及過爐的圓石當「膽」,用這塊石頭在寶寶胸前輕點三下,幫小孩「做膽」,保佑孩子膽大如石,一眠長一寸,平安順利長大。
這是大里天公廟從民國一百年開始恢復傳統借膽文化習俗,舉辦「向天公借膽」活動的由來。我則因為一趟草嶺古道行,認識了民眾可依自己需求,向天公借文膽長智慧,借武膽助事業,而且還消除了童年被以「向天公借膽」責罵的陰影,也算是長了一點智慧。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