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發表於 2020-7-26 22:31:05

【遊藝筆記】 海事雜談—觀滄海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_pic/20200721/1417718_1005487.jpg〈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圖/陳牧雨文/陳牧雨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建安十二年(二○七)曹操北伐烏桓得勝,載他回師途中,登昌黎碣石山時,面對大海,躊躇滿志,豪情勃發,一揮而就完成了〈碣石篇〉又名〈步出夏門行〉的一組詩 。

〈觀滄海〉是這組詩中的一首,多數學者認為是曹操所作,氣勢磅礴的山水名篇。此詩奠定了曹詩在「建安文學」的歷史地位,也使「碣石」名揚天下。

其實,我認為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應該是早期的中國文人專題歌詠滄海的詩篇實在不多,因此曹操的這首〈觀滄海〉,才受到如此的重視吧?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起源於「中原」地區。古代所謂「中原」,是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向外包括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等地區。此處孕育了古代較先進的華夏文明,此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周較晚開化的四夷部落。

可見古代「中原」地處內陸,距離現代中國的綿長海岸線甚遠。海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實在是非常遙遠且陌生的地方。

因此海邊在古代,被稱為「海隅」或「海角」。「海角天涯」也就泛指為偏僻或非常遙遠的地方了。

所以,在中國古代詩詞裡,每每見到的「浪濤」,大部分說的是黃河或長江的波湧,而不是大海的浪濤。

比如明代楊慎所作〈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此闋詞後來被毛綸、毛宗崗父子批註《三國演義》時,引用作為開場白,因此被廣泛傳頌,也有人因此誤認為是羅貫中所作。

詞中浪花,是長江滾滾向東流所激起的波浪,當然無關海濤。

至於蘇東坡的名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 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詞中「卷起千堆雪」的驚濤,同樣是長江的江濤。

海對古代中國人而言,既然遙遠,當然也就陌生。於是,古代文人對海就產生了許多夢幻似的想像與遐思。

晉.張華撰《博物志》:「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李商隱〈錦瑟〉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裡「滄海月明珠有淚」,用的正是這個典故。

唐代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海上」、「天涯」,用來比喻情人相隔非常遙遠,因此只能寄相思於天上的明月了。

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中有「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一句,則是顯現出詩人的豪情氣概,反其道而行的不把四海當成遙遠的所在,而是如鄰居般的短短距離。

後來唐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是出自於此。

(待續)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遊藝筆記】 海事雜談—觀滄海

一粒米 | 中興米 | 論壇美工 | 設計 抗ddos | 天堂私服 | ddos | ddos | 防ddos | 防禦ddos | 防ddos主機 | 天堂美工 | 設計 防ddos主機 | 抗ddos主機 | 抗ddos | 抗ddos主機 | 抗攻擊論壇 | 天堂自動贊助 | 免費論壇 | 天堂私服 | 天堂123 | 台南清潔 | 天堂 | 天堂私服 | 免費論壇申請 | 抗ddos | 虛擬主機 | 實體主機 | vps | 網域註冊 | 抗攻擊遊戲主機 | dd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