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史家塑造 漢武帝悔過
文/子遊北宋司馬光(1019~1086)的《資治通鑑》一書,歷來備受文史學界的推崇。該書表面上看似謹慎而保守,實則編纂者於治史態度方面頗有主觀性存焉;在司馬光試圖勸諫帝王的期待作用下,一些歷史記載反倒脫離了歷史真相,甚至給予後世不良的影響。
列舉一個辛德勇教授近期發現的案例,就是司馬光建構出漢武帝(前156~前87)晚年悔過,進一步調整國策方向一事。按照《資治通鑑》征和四年(前89年),出現不少關於漢武帝晚年修正窮兵黷武、改成休養富民路線的記載,泰半是司馬光自己建構的歷史形象。目的是規諫當時帝王,千萬不要學習漢武帝晚年耗費民力、開疆拓土的作為,而是要學習漢武帝的懺悔、轉向。因此,《資治通鑑》不免與真實狀況相反。
事實上,漢武帝過世以後,漢宣帝依然延續秦皇、漢武的國策路線,僅將儒家當成粉飾太平的物品,繼續忽略儒家愛惜民力的精神。
漢武帝對待人民之殘酷並不亞於秦始皇,一些敏銳的讀書人往往將秦皇、漢武並稱;只可惜,頗多愚昧的人們無法體會這個並稱背後的意涵。中國歷代由於官方歷史敘事強調武力強國,較為忽略民生,除了吸收所有砲火、髒汙的秦始皇,其他窮兵黷武的帝王反倒受到後世稱讚。漢武帝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事實上,漢武帝的個性是非常糟糕的,他的心靈世界裡面,真正在乎、在意的,只有他自己一個人而已,只有他自己的觀點。偏偏他的權力之大,又足夠扭曲、改變大部份的現實世界。而且,人民無所逃乎天地之間,「最可怕的暴政不是屠殺和征歛,而是鉅細靡遺的格式化。自由的本質在於盲目和希望,勇氣和德性無不源於此。」(《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2018年)每個人都只是龐大帝國底下的一個磚頭、一堆韭菜,也僅此而已,等著被安排、等著被收割。
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雖然用心良苦,不免引發一個史學道德上的問題。為了勸善懲惡,是否該扭曲歷史事實?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涉及政治的事件,常常都是不堪入目、不堪入耳的;一些歷史上著名的帝王、大臣,常常都只是「被塑造」、「被建構」出來的。最終,只有真相才有價值,才有檢討、省思的意義,維護尊嚴、面子、信心都只是一時的快慰罷了。謊言,沒任何「資鑑」的必要。魏晉時期阮籍曾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或許才是漫長政治史能夠提供的借鑑。即使這樣子會被歷史真相傷害,也不會阻止歷史學者們,前仆後繼追求歷史真相。
推推~~感謝大大無私分享 感恩~~繼續努力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