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聖索菲亞大教堂建築內部裝飾,可見天主教與伊斯蘭教文化融合的痕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土耳其蘇萊曼清真寺(Süleymaniye Camii)。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土耳其蛇柱。蛇柱為古代銅柱,原為古希臘祭壇一部分,後來君士坦丁大帝將其移往君士坦丁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一名鄂圖曼帝國戰士肖像。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鄂圖曼帝國女子與水菸。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鄂圖曼帝國戰士,同時也擔任 口譯工作,專門為官方單位、使臣 、商棧提供土耳其語、阿拉伯語、 波斯語或其他歐洲語言的翻譯。( 邦菲爾斯照相館,Bonfils Studio)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為黑海入地中海的路徑,同時也是歐亞兩洲分界,一道海峽,隔出了兩種不同的文明風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自加拉塔大橋(Galata Bridge)一端遠望加拉達石塔( Galata Tower)。加拉塔大橋橫跨金角灣,這座橋經常出現 在19世紀末的土耳其文學與藝術作品中。金角灣經常有商 船載運貨物,並卸放在港灣沿岸的倉庫。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原作為拜占庭時期東正 教大教堂,羅馬帝國統治期間又作為天主教堂,鄂圖曼土耳其人1453 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後,教堂又轉變為清真寺,見證了不同朝代與宗教 的興衰。這組珍貴的照片呈現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建築和內部景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從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的拜樓望東俯瞰的全景圖,前部分 為土耳其大巴扎(Grand Bazaar),遠處分別是聖索菲亞大 教堂(左)、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中)及蘇丹艾哈邁德 清真寺(右)。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土耳其攝影師巴斯卡塞巴(Pascal Sébah,1823~1886),出生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這是一個擁有歐亞兩種風情薈萃的城市。1857年,正值青壯年的他開始在伊斯坦堡設立自己的攝影工作室,拍攝了這個城市的百般風景,包含人民的日常生活、建築、城郊附近的古代遺址等,跟許多已有知名度的攝影師一樣,塞巴將他的作品販售給觀光旅客,來到君士坦丁堡的旅客們喜愛收集該地專業相館所拍攝的城市景觀,並集結成冊,作為該次旅遊的紀念,這樣的需求在當時的攝影市場上屢見不鮮。
到了1870年代,塞巴的肖像攝影已經頗富盛名,1873年他在開羅設立另一個工作室。塞巴掌握著高超的攝影技術,並結合藝術表現,在他的人像作品中,每位人物的服飾、擺拍姿態和神情,都企圖表現一種典型的範式,而其作品風格展現出細膩優雅的鄂圖曼帝國風情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