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生 養生的意義
隨著時代進步,經濟發展,人的生活形態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精神壓力加上飲食不當,長久下來便容易引起身心不適,很多文明病應運而生。人的整體是由身與心組合而成,從古至今,人們努力尋求方法追求各種養生之道,諸如食補、藥膳、針灸、經絡疏理、太極導引等,這些方法各有所長,只要能對症下藥,對身體的保健與調養皆有所助益。然而,追究生病的主因,很多是來自心裡的壓力和焦慮,或者不正確的生活態度所引起,這就不是單純用飲食醫藥或生理上的保健能解決。
所謂養生,即讓生命在沒有負擔、愉悅、自在的情況下保有良好的生命品質,因此身心調和更顯重要。根本方法,還是要先回歸到內心,將造成困擾我們身心的雜念煩惱予以解除,才有可能談到外在的保健,心病除,身體的疾病往往也會慢慢自然痊癒。
佛教在中國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佛弟子在宗教修持中,最終目標雖不在養生,但無形中也有其養生觀念和實踐,值得現代人師法學習。
佛教是重視心靈的宗教,佛法教導人返觀自照,發掘自我本性,其根本思想是緣起法,首重尊重生命、愛護萬物,隨著歷代大德的修行體驗,也衍生出一套調心、調身的方式,形成了佛教的養生觀。具體作法,包括靜坐、素食、呼吸、經行等等,如在智者大師在其著作《修行止觀坐禪法要》、《六妙門》、《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等著作裡,都有提示如何修持祛病的方法。
佛法傳到中國,經過歷來大德的整理、歸納,已累積了不少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佛教的養生觀有別於一般外在的保健理論,對忙碌的現代人重返精神層面,必然有一定的幫助。因此,當我們汲汲追逐各種坊間流行的健身、養生術,何不試著從佛教裡重新去發掘呢?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