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歲月台灣系列(8) 街頭的人生
人生耗費的時間,大體上一半在屋內,另一半在屋外;而屋外,又有一半時間是在屋子與外面世界銜接的地帶,或稱街邊,或稱左鄰右舍。早年住宅緊密相連,對外開放,沒有警衛門禁,加上機動車輛稀少,較少交通安全的顧慮。屋子與馬路的中間地帶,雖不寬敞,卻像是繁華的世界,集中商業、休閒與交際活動,它們雖是瑣碎無華,卻一樣反映了人生的追求和浮沉。
薛培德牧師拍攝的台灣生活影像中,相當多是關於街邊的活動。首先,小孩子口中所稱的「娶新娘」就是轟動街頭巷尾的事情。
在霹靂啪啦的鞭炮聲中,綁著紅色大花球的禮車來到,新郎開門步出,平整的西裝頭下是爽朗的神色,接著進入了新娘的家門。四鄰的大人們站在遠處好奇地瞧,不諳人情世故的孩子們,則大大方方地跟進了新娘家,擠到最前面,肆無忌憚地盯著這一切。等到新郎新娘一起現身,走出家門時,這短短的幾分鐘,無疑是整個劇情的高潮。新娘驚鴻一瞥的容貌,哪怕她已是鄰居認識多年的女孩,都能引起圍觀人群陣陣的驚歎!
這驚歎聲對於不同的人,都隱含了不同的神祕心情,都連想到已經走過或是即將步上一樣人生旅程的自己。
相對於喜氣洋洋的迎新娘車隊,陣勢龐大的送殯隊伍也經常經過街邊,令人不禁停步看兩眼。儘管人們不自覺地保持著禮貌的距離,然而哀悽的曲樂與長長的人龍,阻礙了交通,讓人很難轉移視線。
婚禮和喪禮這兩齣人生的悲喜劇,交互在街邊上演,雖不是任何人刻意的安排,卻十分貼近生命之歌的起伏節奏。
除了街坊的戲夢人生之外,流動攤販也是重要的街頭成員。孩子們聚集在門口遊戲,大人們站著跟鄰居聊天。只要大人小孩站到一塊,自然就吸引了各種流動攤販,有賣豆花、楊桃湯、枝仔冰、烤玉蜀黍,還有每次都能吸引大批圍觀人群的「爆米香」。每一個站著看的人,都等待那關鍵的「碰!」一聲,然後看著師傅用熟練的刀法,將米香切成亮晶晶的方塊。
由流動攤販聯想到的,就是附近的夜市,通常夜市都是跟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連在一起。薛培德牧師拍了一組夜市的完整影像。早年那些稀鬆平常無人關注的事情,幾乎都進入了他的鏡頭。
夜市不僅提供飲食、提供娛樂,還像是大型的夜間園遊會。當時沒有電視,只能到夜市聽賣藥人東扯西扯,或看歌仔戲和布袋戲,儘管聲光效果不能跟今天比,但當年看的人遠比今天多,每一個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薛培德牧師的街頭影像還有一組是淹水災的照片,這也是很台灣的。每年秋夏兩季颱風,必然會淹水。大人們苦惱,孩子們則天生頑皮,水中作樂。
就是這些街頭瑣瑣碎碎的事情,看似漫無章法,放在一起,竟又呈現了某種生活的秩序,並隱含了許多世間道理,最後如同一系列密碼存放在社會記憶中,等待日後的人逐一解開,重新領悟,並發出會心的一笑。(完結篇)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