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觀點】 不健康補健康
冬至來到之前,食補業已是門庭若市,大排長龍的景象,讓人感受到中國人喜愛補身的民族性。氣溫愈是下探,進補的民眾就愈是趨之若鶩,補對的人有之,愈補愈糟的更是不少。殊不知中醫治病有八大法,即汗、吐、下、溫、清、和、補、消,「補」只不過是中醫師調理治病的其中一法。中醫師依照病情需要,選擇八法之一單獨使用,或是搭配使用,但民眾僅知補法一種,只要身有不適,黃耆、紅棗、甘草、枸杞、人參、四物湯等,就成為中藥補身的代表,甚至成為中醫中藥的代名詞,因此補錯的機率很高。中醫界有句諺語令人不禁莞爾,「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即可明白民眾對補法的愛戴了。
其實,老醫師都會提醒「補法最難」,補法有點像香甜的飲料,本來是想要解渴,不知不覺喝多了,發胖了,引發疾病了,都還不知道或是捨不得停止,比起對其他治療方式的謹慎態度,補法在多數人的心中算是相當寬鬆而且容易得到信賴,如此的過度信賴與不嚴謹,反而經常造成許多民眾對中藥的不信賴,或是中醫師在治病上的干擾。
不健康如何補健康?那就不能呆補(台語)
。首先,要了解常見中藥補性的強弱,補血藥中,當歸>熟地>川芎>生地;補氣藥中,肉桂>高麗參>粉光參>參鬚>北耆>黨參>南耆>甘草>紅棗=黑棗;滋陰藥中,龜鹿二仙膠>阿膠>枸杞子。第二,要明辨藥材溫熱性,肉桂>龜鹿二仙膠>當歸>熟地>川芎>高麗參>粉光參>北耆>黨參>阿膠>南耆>枸杞子>甘草>紅棗=黑棗。
當體力不足、精神不佳、手足冰涼、容易感冒、月經量少、臉色蒼白或萎黃等氣血不足體質想要進補時,必須參酌有無口臭、口乾舌燥、舌苔厚膩、唇紅、唇乾、唇皺、髮油、目乾澀、目血絲、毛細孔粗大、青春痘、臉色紅、手掌紅、舌紅、小便黃臭,大便黏臭、便祕等熱性體質狀況,或是過敏性皮膚炎、其他發炎、腫瘤等疾病。兼有上述症狀時,表示屬於不易補養的寒熱不調體質,進補時須先從小補藥物著手,以量少為首要,若無熱性症狀增生或惡化,再逐漸增加補藥等級或是劑量,就能穩定的補出良好的體質,改善病況,找回健康。中藥使用皆有一定的體質需求與條件,其副作用雖不及西藥的猛烈,不當食用依舊會造成身體負擔。當然,小心駛得萬年船,只要能夠善用補藥,不健康補健康絕對是肯定的。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