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小百科--使用保健品 應注意什麼?
民眾現在只要打開電視機或收音機,在轉台或搜尋之際,最快映入眼簾或聽到的廣告,無不是一些誇大保健功效的食品。
不少民眾在媒體強力的放送之下,掏錢購買這些保健品來服用,以期待達到強身或消除病痛的目的。問題是這些保健品真的能夠解除民眾身心的憂慮嗎?沒有副作用嗎?這些保健品的品質或其所標示的成分內容,有通過中央主管機關的審核或登記嗎?
保健品,是保健機能性食品的簡稱,也是泛指具有調節特殊生理機能,可發揮保健功效的「食品」。我國於民國八十八年九月開始實施「健康食品管理法」,保健品如能提出其安全與生理功能之科學實驗證據,且通過衛生署的認證許可,則可稱為「健康食品」。
目前市面上保健品的品牌成千上萬、種類更是琳琅滿目、劑型又多樣花俏,這些商品總不外乎強調其具有各式強身健體的功效。但是眾所皆知,食品是不可能具有醫療效果的,如果吃到強調具有保健功效而真的有效的保健品,那就要當心是否吃了摻有藥品成分的假藥。
根據衛生機關主動抽查的結果顯示,保健食品添加西藥之情形,比起中藥製劑更為嚴重!花大錢所吞下的保健品,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可能提供人體用以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營養素,而並非如藥物可用來治病。
另外,衛生署也建議:民眾不論食用何種保健品,都不應大量攝取,絕不能因為具有保健功效或有助身體健康,就覺得吃愈多愈好。而是應該依照建議攝取量來服用,其原因除了怕影響功效外,亦恐怕食用過量產生副作用,或與某些藥物發生交互作用而危及健康。
除有病須就醫、用藥找藥師的觀念外,加強民眾對保健品引起之非預期反應的認識,提升保健品使用安全性,更是維護民眾健康的重要課題。否則,萬一拿著國民年金換來一屋子的假藥,跟自己的健康過不去,實在得不償失。請多三思!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
讚喔~謝謝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