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辨別數位資訊真偽
一網紅團隊使用AI軟體將名人的臉換到色情片裡牟利,遭檢警逮捕;可能因蔡英文總統是受害者之一,行政部門立刻表態要修法提高刑責。不過,對付這種AI換臉的犯罪與網路攻擊,目前國內外的法律與科技都還無法發揮效用,民眾必須培養自我辨識能力與救濟能力,不要輕易被假影片和假訊息唬弄。以往大家多秉持「有圖有真相」原則,有了照片和影片就以為是事實的一部分。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如今AI深度學習技術成熟,影片與照片移花接木的程度已到真假難辨地步,現在是「有圖、有影片也不代表是真相」的時代。
在國外,這幾年使用AI技術換臉的「Deep Fake」(深偽)軟體非常普及,到處都可看到使用「深偽軟體」製造的影片,例如二○一八年底,一段網路惡搞影片讓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嘴裡罵川普,無論表情、聲音都十分逼真,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國外很多深偽影片表面上看來是在搞笑,但實際上是網路用來攻擊、抹黑名人或政客的工具。也因此,有些先進國家和地區已經立法,禁止「深偽」技術在色情片中出現,並禁止使用「深偽」技術來干擾政治選舉。
這次台灣網紅「小玉」將眾多女性名人的臉移花接木到色情片裡,連蔡總統都赫然在列,表情微妙微肖,也讓社會震驚「深偽」技術已經可能危及國安問題。
「小玉」也曾惡搞韓國瑜,表示「只要購買AI軟體,再花三十分鐘和一個配音員」,「我可以讓他講出任何我想要他講的話」。隨著政治選舉白熱化,可想見,未來使用「深偽」影片來惡意醜化、抹黑候選人的情形必會愈來愈多,「深偽」技術也很可能成為破壞和操縱選舉的新武器。
去年英國甚至發生歹徒利用深偽技術,模仿跨國企業執行長的語音,撥打電話給該企業出納人員,指示匯出鉅款到國外帳戶,成功騙走一大筆錢,顯見未來金融詐騙、金錢糾紛也將如影隨形出現。
「深偽」技術的殺傷力和負面影響力強大,我國現行法律只能用侵害當事人肖像權、侵犯隱私、毀謗等處分,刑責相對很輕。至於政府管制假訊息的法規,也僅限制針對災害、食品、傳染病等特別規範,對於AI「深偽」換臉造假仍無專法可管。
臉書、推特等社群平台,及微軟、Google等網路巨擘都在開發辨識「深偽」影片的軟體,未來辨識軟體可能就如同「防毒軟體」一樣必備與普及。但是相對的換臉技術也會再進化,曾在微軟與Google擔任要職、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在其《AI 2041》一書中就曾預言,深偽的假影片未來只會更猖狂,「三十年後仍難辨真偽」。儘管困難重重,但他強調仍要加強開發防止竄改資料的科技、加強模型訓練、增強執行環境的安全性等等。
至於政府的作為,目前主要還是在修法因應,法務部在網紅「小玉」被抓後立刻表示,一個月內提出修法,提高相關犯罪刑責;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也表示研擬《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增訂社群平台的通知與行動機制。
但光靠修法與立法絕對不足以「亡羊補牢」,政府應培養全民辨識假訊息、假影片等知識與能力。且數位科技與內容已完全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更應多思考、多方判別,進化自我的辨識與救濟能力,提高對數位資訊真偽的警覺心。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