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全面照護疫情症候群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超過一萬六千人染疫,立法委員蔣萬安指出,有不少染疫康復者反映身心面臨各種後遺症,因此他與復健專家召開記者會,建議政府要盡速制訂「染疫康復者指引」,提供系統性後續照護。防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回應表示,將在一個月內訂定「新冠肺炎復健治療指引」,並提出整合照護計畫,在各醫療院所成立整合照護門診。這次的新冠病毒對全球造成重創,超過二億二千萬人染疫,四百五十五萬人死亡。台灣的情況相對較輕。染疫者還是遭受到重大的身心創傷。據《刺胳針》的研究發現,一千七百名從新冠肺炎痊癒的人,有七成多出現後遺症,並持續半年之久。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肌肉無力、睡眠障礙、焦慮和沮喪、肺部功能傷害、腎功能下降的現象。感染程度愈嚴重,後續的症狀持續愈久。台灣的染疫後遺症狀包括心肺功能降低、嗅覺遲鈍與心理壓力等。
除了染疫者之外,還有一種症狀是大部分人都出現的現象,就是新冠恐懼症,這是一種心理症狀。防疫期間,民眾已經被教導要隨時戴口罩之外、勤洗手、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醫院;要盡量避免直接觸碰門把,盡可能戴著塑膠手套開門關門。這些指引,在無形間就變成了人們良好的衛生習慣,然而這些行為一旦變成一種「強迫症」,無時無刻都要繃緊神經,搞得人神經兮兮的。
還有一些人,因為擔心打疫苗之後會有後遺症,在台灣因為打疫苗間接死亡者達七百多人,儘管指揮中心不認為是打疫苗的關係,但是很多人因此不願意打疫苗。在美國有更多人拒打疫苗,甚至拒絕戴口罩。這些現象看似不理性,但是政府顯然沒能說服這些人。
而打了疫苗的人也有些心裡毛毛的,有些視頻流傳專家的說法,說施打疫苗三年後會爆發後遺症,尤其是心肺功能的損傷,甚至還會改變基因。其實,這也是疫情期間的另一種恐慌症,擔心注射疫苗的不幸後果。
綜合來看,因為新冠疫情而引發的症候群還真不少,包括染疫者的身心症狀和未染疫者的心理恐懼,顯然這些都是指揮中心所忽略的。指揮中心光是防疫就搞得焦頭爛額了,疫苗數量到現在還缺乏,全體覆蓋率不到三成,每天還要緊盯著疫情,到底有多少人感染,是本土還是境外,還得追蹤每個案例的旅遊史。已無餘力顧及染疫後的患者或是未染疫者的心理狀態。
因為疫情也發生一些彼此歧視的現象。對於染病者,即使是痊癒了,們還是避得遠遠的,深怕還會受到感染;沒有施打疫苗的也會被排擠,除了不能上飛機,甚至不能工作,被認為是染疫高危險群。這些有形無形的心理恐懼加劇了人們彼此之間的疏離。
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是多層面的,新冠症候群的影響也就不能忽視。衛福部除了被動表示要訂定「新冠肺炎復健治療指引」,其他心理層面的恐懼與疏離,也應適時的宣導,甚至在指引中及門診中針對未染疫者一併納入。畢竟,疫情的衝擊已經造成人們身心巨大的創傷,惟有全面性的對治疫情症候群,在疫後人們才能健康的面對新世界。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