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能源危機與通膨隱憂
社論近期歐洲天然氣價格飆漲,中國大陸執行「能耗雙控」政策,電價上漲。石油供需失衡,國際原油價格上看一百美元,可能引爆新一波能源危機,並加深各界對通膨的疑慮。
新冠疫情爆發迄今逾二十一個月,各國加速接種疫苗,經濟逐步解封,景氣復甦使得原物料及能源需求增加。大陸實施「能耗雙控」政策,使得工廠限電、停工,供應鏈中斷,致煤炭短缺情況惡化,各省紛紛調高電價,環環相扣的結果,進一步刺激物價上漲。
今年以來,受到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發生缺料、缺工、缺貨櫃的情形,各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紛紛上揚。美國八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達百分之五點三,創十三年新高。歐盟九月CPI年增百分之三點四,也創十三年新高。德國九月CPI年增率為百分之四點一,創二十九年來新高。
這一波原物料價格高漲,係多重因素構成。《經濟學人》分析,首先是經濟復甦,需求大增,但新冠變種病毒攪局,全球供應鏈中斷;其次,各國推動減碳,朝向綠色轉型過程,興建大型風機,擴建太陽能電廠,使得金屬需求大增,鋰電池價格也大漲。第三,地緣政治緊張,使得歐洲的天然氣供需失衡,而天然氣是各國推動能源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的過渡角色。
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加上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未如市場預期的增產,包括天然氣、石油與煤的價格均飆漲,多位經濟學者與分析師表示擔憂,全球面臨停滯性通膨威脅。
耶魯大學教授羅奇指出,由於能源價格大漲,加上供應鏈搖搖欲墜,美國可能陷入類似一九七○年代停滯性通膨的危機,亦即經濟成長停滯,並且出現高通膨與高失業率的現象。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克萊默也警告,德國面臨停滯性通膨的威脅。
全球物價上漲趨勢下,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九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六三,第四度突破通膨警戒,為八年半新高,引發通膨疑慮。對此,主計長朱澤民認為,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比較高,與基期有關,接下來會緩和,預估全年不會突破百分之二。
不過,針對國民黨立委質詢,一碗蚵仔麵線多少錢,朱澤民竟回答二十元,由於與市場行情差距太大,引發網友議論,批評朱澤民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令人擔憂的是,官員們坐在辦公室裡看冷冰冰的統計報表,對物價上漲趨勢的掌握與實際民生消費脫節,主計長連一碗蚵仔麵線的價格都被問倒,如何因應嚴峻的通膨隱憂。
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為全球供應鏈的一環,能源使用有百分之九十六以上依賴進口,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可能引發輸入型通膨,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不可小覷。且十月起,五倍券上路,而明年元月起,基本工資上調百分之五點二一,這些都將刺激消費,助長通膨。如果這一波通膨將延續到明年中期,變數仍多,絕對不可大意。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