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愈吃愈少? 老人厭食症增4成失能風險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老人厭食症」指晚年食慾下降或食物攝取減少,為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主因,許多銀髮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厭食現象。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2018年發表於《惡病質、肌少症和肌肉》期刊研究,調查4393名、平均年齡76歲銀髮族,經過各項檢查及2年追蹤後,發現有老人厭食症者,未來衰弱的機率,比正常人高出2.5倍,失能風險也增加4成。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老人厭食症是導致營養不均衡原因之一,食不下嚥包含咀嚼吞嚥功能退化、咬不動、嚥不下、沒食慾等,一旦進食出現困難,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衰弱、肌少、體重下降等一系列不良狀況,提高其他各種疾病發生率,甚至會加速失能、臥床,對生活品質、死亡率均產生負面影響。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長者之吞嚥異常需尋求專業治療者,包括曾經中風、帕金森氏症、運動神經病變、失智症曾有吸入性肺炎病史及頭頸癌等。有時民眾難以判斷長者是否有吞嚥障礙,他建議利用自我評估工具表(Eat-10),若異常再尋求專業人員包括復健科醫師、耳鼻喉科醫師、牙科醫師、語言治療師協助。通常經過專業人員介入訓練或治療,仍有機會改善吞嚥功能,恢復「由口進食」能力。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楊炳輝表示,台灣經濟成長加上邁入高齡社會,面對長者老化生理變化及營養需求,發展質地調整與高營養密度餐食極為重要。在農委會計畫支持下,食品所推動使用在地優質農產食材,於良好生產品質基礎上,發展質地、營養、包裝、備餐等面向,切合長者飲食需求之銀髮友善食品,並授權使用Eatender標誌。
許惠玉說,要分辨長輩是否有老人厭食症,除了觀察進食狀況外,非計畫性體重減輕也是重要警訊。依據2019年澳洲多倫斯大學發表於《臨床營養與代謝照護的最新觀點》期刊文獻,針對老人厭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也更有效;一旦銀髮族因為進食量變少而導致體重顯著下降,就算後續有積極營養介入治療,改善效果也有限。
她強調,預防老人厭食症,需從多方面改善,建議家人一定要多觀察長輩身心狀況,包括是否保持一定的「活動、運動、互動」,特別是長輩的「進食情況」。若出現咀嚼吞嚥困難現象,可用「好咬好吞安全喝」的飲食,讓其安全地經口進食。許惠玉提醒,有些家人因擔心長輩嗆咳,讓其長期灌食或只喝流質食物,這將使長輩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