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能源轉型與就業
碳中和或淨零排放已是全球不可逆的趨勢,各國也紛紛提出減碳計畫,期能快速降低碳排。然減碳路徑未經合理安排或過於激進,可能讓穩定供電產生變數,並影響就業。日本經濟產業省於今年七月提出《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將二○三○年火力發電占比由之前的百分之五十六大減為百分之四十一後,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會長、豐田汽車公司社長的豐田章男,日前舉行記者會抨擊指出,日本政府所設定的減碳目標,沒有考慮到日本的現實情況,將會造成日本汽車產業五百五十萬就業人口超過半數失業,後果嚴重。
產煤大國南非因為要進行能源轉型,政府決定大量關閉燃煤電廠,煤業相關城市的就業和經濟因而受到重大影響,失業率快速攀升,對原本失業率已高達百分之二十九的南非來說,形同雪上加霜。
聯合國國際能源總署(IEA)日前發布《全球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報告》,提到由於清潔能源的投資增加,在二○三○年之前,將可新創一千四百萬個工作機會,但該報告也同時提出,「淨零」的過程中,至少有五百萬個工作將會流失,且新創的工作機會因為投資地點和技能組合與原來的石化產業未必相同,因此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失去工作的人,不一定能夠在新的領域裡找到發展的契機。
極力推動綠色能源的蔡政府也經常強調,新能源政策將可創造大量的「綠色工作」,如風電產業將可產生至少兩萬個工作機會等等,但是會有多少既有的工作受到排擠甚至消失,尚看不到足夠的研究與關心。
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傳統發電等相關產業勢必受到衝擊,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兼顧產業升級與勞工的工作權,達成能源的「公正轉型」、化解可能產生的爭議,在台灣較少被提及,卻是能源轉型政策中的重要課題。
降低減排,代表會有不少勞工失去工作,因此政府必須擬定的相關「就業轉型」,勞工政策可能也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如針對傳統發電產業勞工訂定退場機制,給予離職或失業補償等,降低他們的損失;當然,更重要的是推動人才轉型培育,協助被替代產業的從業者有機會進入新能源產業,找到發展的機會。
在這方面政府可參考較早進入能源轉型國家的做法,學習如何透過適當的政策與社會對話,尋求創造共識與解決問題的辦法。如蘇格蘭政府成立了「能源轉型培訓基金」,用來支持失業者,建立合宜的補償機制並提供技能強化和再培訓的機會;美國推動「綠色學徒訓練方案」,有計畫地招募低所得、長期失業等弱勢勞工,提供在職訓練,讓他們具備裝置綠色建築設備與其他綠化房屋的知識和技術,政府評估在氣候變遷下,哪些家庭或建築最容易受到破壞和影響,或是家庭與中小企業提出「綠色需求」,政府再派遣上述受過訓練的人前往進行施工,進行裝修補強。類此兼顧環保與降低失業的雙贏計畫。
在新舊能源產業交替的過程中,政府應該有一個跨部會的組織,可以連結相關部門,包括經濟、環保和勞動部門,就能源政策、工業需求和勞工權益等議題,與民間勞工團體、企業主組織和專家學者一起推動就業轉型,妥善因應能源轉型對就業的衝擊。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