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10大警訊 揪出年輕型失智症
【本報台北訊】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失智症人口約二十八萬人,輕微認知障礙者約六十萬人。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除了老年型失智症,還有一萬多人屬於年輕型失智症,因診斷失智而「被退休」。他呼籲,若出現十大警訊時,應及早就醫診斷,職場也應用不同觀念看待失智症,可根據工作能力做業務調整,兼顧患者工作權及公司利益。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是指六十五歲以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約四成為阿茲海默症、二至三成為血管型失智(中風),初期常因壓力、睡眠、憂鬱、焦慮等而被忽略,平均一點五年才能確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不僅上有老、下有小,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不幸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出現經濟壓力。
徐文俊指出,失智症早期症狀有十大警訊,包括記憶喪失、規畫或解決問題有困難、難以完成熟悉的任務、時間地點易混淆、了解視覺形象及空間關係有困難、說話或書寫時出現語言問題、將東西放錯位置和失去回復步驟且找到失物能力、判斷能力下降或變差、退出工作或社交活動、心情和人格上改變;若出現以上症狀,有可能是失智症。
年輕型失智症「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像熟悉業務頻出包等,屬於漸進型疾病,有些症狀輕微,身邊同事、家人都未觀察,直到工作出現錯誤時,自己會變得焦慮、憤怒。徐文俊建議,若員工自覺「認知退化」,應啟動關懷機制,除了及早就醫,公司應給予足夠安全感,讓他願意透露病況,協助減少出錯,讓工作更順暢,除維護失智者工作權益,也避免公司損失。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