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虔誠紀念八二三 團結共啟和平門
台灣朝野政黨對今年八二三砲戰紀念日表現得格外熱烈有感,源於阿富汗親美政權,在美軍定期撤離,且尚未全數退走前,即迅速崩潰。民進黨以此例,呼籲全民團結保衛自己;蔡英文總統表示八二三戰役就是台灣軍民一心擊退威脅,只依賴別人保護,不是台灣選項。國民黨有保衛台海功績,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間,大陸曾派軍登陸金門,遭國軍圍殲;後又砲擊金馬,激烈砲戰進行四十三天,單打雙不打持續二十一年。國民黨兩蔣執政三十年間動員全民備戰,外得美國軍援,穩住形勢,台灣才能開展各項建設。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說,沒有一九四九年的國民黨,就沒有今日台灣;今年八二三會赴金門軍人公墓祭拜為國捐軀的戰士。
八二三戰役距今六十三年,這場僅有砲擊、摸哨與海空對戰,而沒有後續攻占土地的陸海空戰役,世所罕見。跨世代砲擊,直至陸美建交,美國採行一中政策,與中華民國斷交,自台灣撤軍,終止中華民國與美國共同防禦條約,金馬砲擊才完全靜止;其間政治算計遠多於戰術謀畫。
中共建政,欲跨海解放台灣,但海空軍素質、裝備均不如國軍。當年國府國防部長俞大維能搭機飛至浙閩沿海,持望遠鏡抵近偵察共軍動態;陸方還忌憚美國會出兵保護台灣。金、馬本就是福建沿海島嶼,行政區劃從不屬於台灣,陸方採砲擊等有限戰爭,以測試美國承諾的護台範圍止於何地。
砲戰開打後,中華民國政府動員全民支援前線作戰,不顧美方棄守金馬建議,派軍十萬駐守閩海小島,部署反登陸作戰。美國航母、艦載機雲集台海,但只負護航運補船團任務;海峽空優,是國府空軍任務;搶灘運輸彈藥糧秣和後撤傷患,均由國府海軍上陣。美軍護航船艦駛向金門海域,於陸方砲火射程外即止步;實際進港靠碼頭裝卸,在陸方砲火下作業的都是國府登陸艦。
早在金門砲戰兩年前,美國即與陸方進行華沙大使級談判。陸方藉砲戰觀察到美方雖派陸戰隊赴台灣演習,派防空砲、戰機進駐台灣空軍基地;有造成兩岸分裂、一邊一國的可能。國府不放棄金馬,既是保衛台灣,更是設定反攻大陸的橋頭堡,志在還我河山,明確有兩岸一中志向。
陸方政略乃決定只砲擊金馬,而不登陸占領,欲用金馬串連起兩岸一中意象。大陸解放軍本就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為號召,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既有兩岸一中之志,即停止激烈砲擊,改採單日砲宣戰模式,為政略需要而持續至美國轉向與大陸建交,才進入兩岸弭兵謀和之門。
今台灣朝野政黨解讀八二三,國民黨保台確有功績,但不宜獨沽「當年勇」一味,需認知當年國府的政治抉擇:寧拒美國艾森豪總統棄金馬之議,而堅持兩岸一中的史實,這才是緩解兩岸兵戎相向的真理性。民進黨呼籲全民團結應對大陸挑戰、威脅,應知行合一,真心團結社群,尊重感激當年保台軍人。大陸官媒會譏諷民進黨比當年國民黨弱又缺真實鬥志,就是看透民進黨搞分裂而缺少犧牲奮戰的意志和過度依賴美國的現實。
台灣朝野政黨如真關注八二三,應借鑑史實,走對弭兵謀和之門,為百姓謀福祉,為萬世開太平。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