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豪雨狂飆與政府反應
近來常見氣流帶來強降雨,氣象局對中南部十個縣市發出豪雨特報,水利署更罕見地對高雄、台中、雲林、嘉義等縣市十八處發布一級淹水警戒,並針對石門、白河、牡丹等十個水庫發出放水警戒;在豪雨席捲之下,高雄和台南部分區域陸續宣布停班停課。而颱風盧碧雖出現轉折,但受到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台灣易有短延時強降雨,因此,氣象局發布高雄、屏東豪雨特報,嘉義縣市、台南大雨特報,高屏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嘉義以南地區則有局部大雨發生機率;此外,銀河與妮妲這兩個颱風也已生成,加上盧碧,三颱襲擊下,可能會持續給台灣帶來驚人的雨量,對西南部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覷。
在全台一片奧運狂熱中,天天在臉書、IG和推特等社群媒體上發文的總統蔡英文,似未關注這一波中南部連續大雨所造成的災情,曾任台南市長的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等多位政府高層,也無暇對中南部水災表達足夠的關心。
據《災害防救法》,風災是內政部主管,水災是經濟部水利署,但如果是因為排水不良造成的淹水問題,主管單位則是經濟部營建署;而豪雨造成的土石流災害,主管單位則是農委會。
由於災害應變的主管單位如此多頭馬車,再加上這次受到豪雨影響的縣市較多,防災必須進行跨部會整合,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應及早進入二級開設,這次連續降雨是從七月三十日開始,但是中央一直到八月四日、氣象局發布盧碧颱風海上颱風警報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才進入二級開設,動作實在太慢了,而且還是因為颱風的關係才開設。
但事實上,不只颱風,降雨也是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二級開設的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作業要點》指出,在中央氣象局連續發布豪雨特報後,七個以上直轄市、縣 (市)轄區內二十四小時累積雨量達兩百毫米,且其中三個以上直轄市、縣(市)轄區內二十四小時累積雨量達三百五十毫米,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就應該要進入二級開設。
此番連續強降雨,中南部多個縣市前三天的累積雨量就已超過前述二級開設的標準,各地災害頻傳,氣象局也一再預告接著還會有持續性的強降雨。何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沒有進入二級開設?許多應有的作為,包括疏散、封路等措施也都沒有實施,危險意識不足的民眾涉水而過,以致發生高雄婦人觸電身亡、台南復康巴士誤闖淹水區域受困險遭滅頂等事件,高雄更連續出現大面積的道路塌陷,即俗稱的「天坑」,令民眾驚嚇不已,也嚴重影響道路交通安全。
過去像這樣的災情,相關主管部會首長,如內政部長、經濟部長以及農委會主委早該直接到地方了解災情,甚至行政院長和總統,也會到地方指揮救災,但這次中央高官要員卻不動如山。
豪雨狂瀉、災害頻傳,為什麼相關部會的反應如此消極、遲鈍,政府的應變機制何在?今年春季才因為缺水,中部多個縣市實施了供五停二的限水措施,轉眼間,近日中南部民眾卻又陷入水災之患,台灣水情如此不穩定,讓人民陷入缺水、淹水的惡性循環中,痛苦不已,政府的治水政策顯然大有問題,必須及早改變。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