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歲月台灣系列(2) 軍民枕戈待旦
走過民國50年代(西元1960年代)的台灣人民,都不會輕易忘記那一段特殊的集體生活歲月。此刻,世界各地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熱情,燃燒的熱情中不斷爆發冷酷的戰爭;熱情、戰爭、冷酷這些看似對立矛盾的事物,以一種微妙的方式混為一體,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人們不會忘記那些年的國慶日,雄糾糾氣昂昂的部隊,踢著正步穿越大馬路,戰車的履帶隆隆地輾過;戰機機群以分列式劃過台北的天空,震天價響,人們驚呼連連,興奮不已。強大軍力的展示,帶來了不是戰爭的恐懼,而是面對戰爭的勇氣、自信和榮譽感。
至於台北以外的大城市,也有隆重的慶祝活動。儘管看不到強大的武裝部隊,不過飛機升空灑傳單,傳單上印著蔣中正總統的告全國軍民同胞書,大人小孩奔向傳單飄落的方向,抓到傳單的人開心得不得了。
晚間的慶祝活動更猶如兒童們的樂園。高中男女生隊伍舉著標語和燈籠,走過兩邊擠滿人群的街道;遊行隊伍的最後面是不同事業單位提供的花車,不同的花車安裝了彩色的燈火,主題圍繞在宣揚雙十革命和反攻復國的國策;美麗的花車賞心悅目,帶來視覺的享受,也激起無比的興奮心情。於是乎,璀璨的燈火、車輛聲、嘈雜聲、驚歎聲……交織成民國50年代國慶夜晚傳奇;那些坐在父親頭上看見這煙火通明盛況的孩子們,終其一生都不會忘記那瞬間的幸福與快樂!這是集體主義紀律生活中的歸屬感。
然而另一方面,戰爭的陰影是千真萬確的,不僅台灣本島的軍隊必須經常舉行軍事操練,前線金門的軍隊,更是成日挖戰壕、聽指令、盯著對岸廈門的一舉一動。金門嚴格的軍事管制措施,保障了這座島嶼的安全,也鞏固了台灣本島的防衛,然而也不免綑綁了人的真實性情。生活變得枯燥無趣,加上謀生機會受限於經濟的情況,以致於人口外流加速。
薛培德牧師拍攝的台灣眾生相中,即使是窮鄉僻壤,男女老幼多見純真、陽光般燦爛的笑容,唯獨金門的百姓的容顏,多是面無表情。這種影像細節的差異,背後顯示的正是前線生活的艱辛,無論物質和精神上,都構成巨大的壓力。
精神的紀律不僅來自軍事的管理方式,甚至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根源。面對中國大陸消滅傳統的種種政治運動,台灣興起一股復興中華文化的風潮,尤其是揭櫫中國哲學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祭孔大典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倍受推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儒家道德信條成為街道的名稱。孔子不僅是教師節時豎立的銅像,而是深化為生活的準則。在軍民枕戈待旦的艱苦歲月中,整整二代的台灣人民不僅訓練操槍打靶,也學習透過文言文,努力實現兩千多年前孔孟聖賢所崇尚的倫理社會。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