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平視世界 實力對決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國外長王毅會晤並與副外長謝鋒在天津會談,雙方幾乎觸及所有敏感議題,中方表達了對美方在新冠病毒和台灣、新疆、香港、南海等問題上錯誤言行的強烈不滿,並提出三個底線;美方也表達對於新疆、西藏、香港等人權問題的關切,也關切北京在網路、台海、東海、南海的作為。顯然,雙方已經不再顧及外交儀節,實力才是雙方對決的焦點。這次雪蔓訪華一般認為是為了二十國峰會(G20)中,替拜登和習近平會面鋪路,因為拜登的聯盟抗中策略已經進行了泰半,拜登上台後的連橫策略,已經獲得G7工業國、北約、五眼聯盟、日本的支持,拜登也會見了俄羅斯普亭總統,就剩下直接面對習近平,向他展示結盟諸國圍堵中國的成果。中國方面當然不會給美國好臉色。
就在雪蔓要出發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高調表示,美國將繼續「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方對話,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強硬回應:「我們在安克拉治不吃這一套,在天津更不吃這一套。」美方希望能夠會見中方領導人,中方只答應和副部長會談,最後才答應由外長王毅會見。雙方未見面先過招。
王毅在和雪蔓的會談中提出了防止失控的三條底線:一、涉疆、涉藏等問題從來不是甚麼人權、民主問題;二、美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台灣問題更是重中之重;三、美國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這三點已經劃出中美互動的紅線,雪蔓雖然堅持美國會捍衛其價值觀;而中方的態度不但明確,而且強硬,「完全不吃這一套」。
謝鋒在和雪蔓會談時也不假辭色,稱美國透過妖魔化中國,把美國國內深層矛盾甩鍋到中國身上。他直指美方的「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就是遏制打壓中國的障眼法,「對抗遏制是本質,合作是權宜之計,競爭是話語陷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上任之初的外交政策演講中,明確提出對華政策的基本框架,即在「應該競爭的時候競爭,可以合作的時候合作,必須對抗的時候對抗」,此番等於是被中方一一戳破,說穿了,雙方只有對抗,其他都是假的,中方也不忌諱決裂。
雖然會中,美方也提到雙方在氣候變遷、新冠病毒的合作,但完全沒有提出具體的合作事項,而中方還提到撤銷對官員的制裁並引渡孟晚舟等二份清單,目的也是在測試美方是否真心緩和美中關係。炮火四射之餘,看看雙方還有沒有務實合作的一絲曙光。如果美方不願意讓步,雙方更是難有交集。
從四月中美雙方在安克拉治的會談到日前的天津會談,中美之間雖然維持鬥而不破的格局,但中方「平視世界」的姿態已然擺出,美方想要一如過往以霸權主宰對方的態勢也已成為過去。中美之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似乎難以避免。今後雙方只能如美方所說的「以實力地位出發」和對方周旋,中方拋棄了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後,顯然不再畏懼美國霸權。
習近平在百年黨慶時說,任何挑戰中國主權的人「都將在十四億多中國人民用血肉鑄成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可見中方的決心。顯然中美之間只剩下實力的對決。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