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古人的胎教
提到胎教,很多人會覺得這是現代才產生的名詞,古人根本不可能理解這個概念。其實不然,胎教在中國歷史非常久遠。據史書記載,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在懷周文王的時候,就非常注重胎教,《史記》中說:「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由此可見,周文王之所以成為聖明的君王,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與他母親太任的胎教有很大關係。
《大戴禮記.保縛》也留下了關於胎教的記載:「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櫃,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由此可見古代人對胎教之重視。
西漢的學者劉向認為,胎兒能夠感受到母體內外的刺激,胎教的目的在於:「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他認為人的本性是世間萬物是相通的,所以女子懷孕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所想和所做的,言行向善,就可以生出良善的孩子,反之亦然。
東漢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也論述了相類似的思想,他認為,人性之所以有賢愚善惡,並非天生的,而是人在受胎時稟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所以如果稟得堅強之性,自然就會成長為一個賢能善良的人。
中國歷史上關於胎教的記述不可勝數,各種醫學著作以及醫學家也論述了胎教的重要性。其中著名的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對胎教的全面而深刻的介紹和論述。可以想見古代人對胎教是有深入研究的。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