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 貓熊、外交與友好
說到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動物,應該可以說是「龍」,中國人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皇帝的袍服上也繡有龍,清廷的國旗上也繡了一條龍。但是,世間沒有龍,現在說到中國,最具代表的動物,大概要屬貓熊,黑白兩色搭配的圓滾造型,使得牠看來逗趣可愛,因而也出現了名為《功夫熊貓》的電影。在美國,中餐速食連鎖店,也以貓熊(Panda)為名,可見「貓熊」幾乎被公認能代表中國的動物。現在,許多歐美日的動物園裡,都有貓熊,這不僅是友好的象徵,其背後帶來的門票與經濟收益更是不斐。
然而,貓熊作為中國的代表到其他國家去生活,並不是中共建政之後才開啟的,早在一九三○年代起,就有貓熊被送往了美國。就紀錄上來看,第一頭到美國的貓熊名為蘇琳(Su Lin),是探險家露絲.哈克尼斯(Ruth Elizabeth Harkness)為了完成同為探險家的丈夫威廉.哈克尼斯(William Harkness)所留遺願,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雇人一同進入四川深山,找到的一隻出生甫十天的幼熊,在次月經上海帶往舊金山,造成全美轟動。
一九三七年一月,由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Brookfield Zoo),以八千五百美元的高價買下,飼養在園區中,前三個月的參觀人潮就突破三十二點五萬人次。這價錢,約合今日十五萬美元(新台幣約四百六十五萬元),但帶來的門票收益遠遠超過購買成本。
第一頭赴美的貓熊開啟了美國人的視見,爾後陸陸續續有來華捕捉貓熊的案例發生,而販售貓熊對於獵人來說也成為一筆好生意,除了芝加哥之外,貓熊也出現在美國紐約及聖路易、英國倫敦、德國漢諾威、科隆、法國巴黎等地動物園,帶起了一波風潮。
正因為貓熊在國外掀起旋風,當中國抗戰到了極端艱難的時候,基於受美國政府資助之民間機構──救濟中國難民聯合委員會,對於中國難民的協助,為表示感謝,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由蔣宋美齡與宋藹齡居間,贈送了一對名為潘達(Pan Dah)與潘弟(Pandee)的貓熊,安置於美國紐約的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 Zoo)。
不久之後,珍珠港事變爆發,美國投入戰局對日宣戰,成為重慶國民政府堅實的盟友,貓熊也就成了中美兩國友誼的象徵,造就了一次成功的貓熊外交。
戰爭結束之後,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復贈送一頭名為聯合(Miss Unity)的貓熊,給倫敦動物園,交換英國每年給予中國一個動物學研究生的名額與資助,可惜之後因國共內戰爆發,大陸變色,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失去了中國大陸,也失去了貓熊。爾後,中共一如國民政府以貓熊協助外交工作,於一九五七年首度送出名為平平(Пинь-Пинь)的貓熊到莫斯科動物園,開啟了另一波貓熊外交。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再度迎來貓熊,要到二○○八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隨著兩岸對峙局面更趨緩和,兩岸直航往來互動更加密切後,由台北市立動物園於當年十二月底獲贈兩頭名為團團、圓圓的貓熊,登時成為動物園裡的超級明星,這雖不是熊貓外交的一環,但象徵著兩岸關係的友善。
感謝分享 Very good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