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齊景公求雨
文/王兆貴齊國大旱,景公召集群臣說:「老天好久沒下雨了,到處都在鬧饑荒。我讓人占卜,說是山妖水怪作祟。我打算多徵收一點賦稅,去祭祀山神,可以嗎?」群臣無策以對。
晏子進言說:「山以岩石為身,以草木為髮,天久不雨,毛髮趨於枯焦,軀體變得發燙,它難道不希望下雨嗎?祭祀它有什麼用?」
景公說:「那麼,祭祀河神可以嗎?」晏子回答:「也不可以。河以水為國,以魚鱉為民,天久不雨,泉源枯,河川竭,民不聊生,國將不國,它難道不希望下雨嗎?祭它又有什麼用?」
景公無奈,就問晏子:「這也不可,那也不行,你說,該怎麼辦?」
晏子說:「您若離開宮殿,露宿鄉野,與山河蒼生同憂共患,說不定就會下雨了。」於是,景公出行野外,露宿三日,老天果然下了一場大雨。雨後,百姓們便可以把握時機栽種作物。
這段小故事,在《晏子春秋》、《太平御覽》等書中均有記載,表述的字詞大同小異,道義的指向卻無兩般。
不難看出,晏子明知天旱無雨與怪力亂神無關,也沒有標榜自己是上天的使者或神機妙算的智者,怎麼可能預測老天何時降雨呢?可是,景公聽了晏子的話,走出宮殿後沒多久就下雨了。難道老天真的顯靈了嗎?當然不是,而是晏子幸而言中的巧合。那麼,史書為何要記敘這樣一段故事呢?
答案不言而喻。自古而今,幾乎所有的典籍都注重教化功能。這種勸人向善的教化,並非都是針對普羅大眾,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是講給為人君者聽的,提醒他們要為政以德,體恤民生,從而感天動地,降福人間。
其中的道理,齊景公也很清楚。他感嘆地說:「善哉!晏子之言,可無用乎?其惟有德也!」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