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 蔣公欲葬紫金山
文/王文隆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清明節深夜,曾經叱吒中國現代史的蔣中正崩逝,他是中華民國政府行憲之後的第一任總統,也是民國史上掌政超過半世紀的風雲人物。春夜裡,大雨滂沱,並不尋常,蔣公過世之後的安排,也不尋常。
一般來說,華人無論信仰為何,都盼落葉歸根,常伴祖塋,然而在台海兩岸分隔的年代裡,歸葬故土完全沒有可能。他的靈櫬在國父紀念館受眾人瞻仰之後,移遷大溪慈湖賓館暫厝,以待未來,直至今日,依舊未變。蔣中正是浙江省奉化縣人,事母至孝如他,在生前對自己的墓地已有想法,並不打算歸葬故鄉,伴隨母親,而是希望葬在南京紫金山麓。
之所以想葬在紫金山麓,跟孫中山有關。相傳孫中山於一九一二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與胡漢民一同前往紫金山狩獵,沿途景色秀壯,乃興起身後要葬於紫金山的念頭。這一個想法,直到他生命即將結束的彌留之際都沒有改變。然而,他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在北京逝世時,陵墓尚未修築,只好先在北京近郊的香山碧雲寺內暫厝。不久後北伐軍興,蔣中正所率的北伐軍於一九二八年攻入北京之後,才於一九二九年六月將孫中山靈櫬迎回南京,奉安於紫金山上的中山陵。一生追隨孫中山,以孫中山精神之傳承人自居,並視孫中山為師的蔣中正,也盼身後能常伴孫中山的左右,因而有了百年之後歸葬在紫金山的構想。
然而,同樣自視為孫中山精神傳承人的汪精衛,因在抗戰期間投靠了日本建立偽組織,率先於一九四○年「還都」南京,重建「國民政府」,藉著地利不僅能親近中山陵,且因一九四四年赴日就醫時,於同年十一月病故名古屋。後人依其遺囑,葬於中山陵附近的梅花山。一直與蔣中正在黨政間競鬥,且當上漢奸的汪精衛,居然早了一步在身後服侍於孫中山的左右,對蔣中正來說簡直是情何以堪。
汪精衛故後葬於紫金山不及一年,中日戰爭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因日本投降而結束了。在重慶率領軍民奮力抵抗日本侵略的蔣中正,不僅驅逐了日寇、光復了淪陷區,也將首都南京重納控制。在這情況下,豈能容投日的汪精衛置其墓地於紫金山麓?於是命負責接收南京的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炸毀汪精衛墓,還將汪精衛的遺骸焚毀,拋其骨灰於長江,讓汪精衛在死後不能再伴孫中山,葬墓原地只留下一座名為觀梅軒的中式亭子,算是對汪精衛曾在此安葬過的表示。
領導抗戰勝利的蔣中正,在當時聲望極高,但隨後而來的國共內戰以失敗坐收,將蔣中正推到台灣,離開了中國大陸。無法遷移赴台的中山陵,就成了蔣中正在台的牽掛,無法再訪的紫金山,也成了他百年之後不能安葬的地方。其子蔣經國曾言,暫厝是為了「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但遺憾的是,蔣經國也沒能完成其父反攻大陸的壯志,父子倆就這麼分別暫厝於大溪的慈湖與頭寮,遙相對望。
蔣中正在黨內的奮鬥,從一個中級軍官抬升為一個領導者,擊敗了胡漢民、汪精衛等黨內的競爭者,成為黨統的傳承人,基於革命精神的感情,寄盼生前死後都能追隨孫中山,然因兩岸的持續分隔,這一最終的願望,也和他反攻大陸的心願一般,沒有辦法實現。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