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預防】 10大徵兆警訊與保健
文/殷其巖(立達診所醫師)隨著人口結構邁向高齡化,失智症成為家庭與社會高度重視的議題。根據內政部二○一八年的統計資料,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罹患失智症達二十六萬多人,占全人口百分之七點八六,且年紀愈大盛行率也愈高。失智症不同於老化引起的記憶衰退,失智的記憶力減退,伴隨至少一項大腦認知功能的障礙:如判斷、理解、計算、執行能力、語言表達、方向感等,這些能力的減退會嚴重到足以影響工作或日常生活。
要如何判別家人或親人有早期失智的跡象呢?提供十個徵兆參考,如出現下列症狀,盡快至神經內科門診進行失智篩檢: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剛獲得的資訊馬上就忘記,重複詢問同樣的事情,是失智症早期最常見的徵兆之一。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例如,數學老師對於擅長的加減算數卻常出錯,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如今經常開錯路等現象。
3.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在了解對話或是加入別人的談話上出現困難,可能在話講到一半時停頓下來,或是可能會重複自己所說的話、忘了家人的名字等。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有時候明明在自己家裡可是吵著要回家,突然忘記要回家的路,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時間、地點常搞錯,日夜顛倒,且無法辨識房間廁所方位等。
5.判斷力、警覺性變差
不知天氣冷熱,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者失去對金錢價值的判斷力,而支付大筆錢給打電話來的推銷商,或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
6.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有些人可能在規畫或是執行計畫上或處理數字上出現困難,抑或日常生活中對於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等機器操作說明無法理解。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可能會把東西放在不尋常的地方,例如大白菜放到書櫃裡,把衣服放在冰箱。也可能掉了東西卻無法回頭去找,或是指控別人偷竊。
8.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起伏,但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大,可能出現易怒、亢奮或憂鬱等情況,且情緒起伏不定、喜怒無常。
9.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出現困難。
10.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可能退出社交活動,或是從工作、體育活動中退出,將自己隔絕。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大,需要許多催促和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失智症的成因有很多,且會重疊,失智症對於患者家屬和社會都帶來沉重負擔,但隨著對上述病徵的認識,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避免病況持續惡化,改善病人與家庭生活水準。除了藥物輔助之外,預防失智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做起,如進行認知訓練、懷舊療法、按摩放鬆、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而改變生活習慣,如採取戒菸、維持健康體重、減重、多運動、不過量飲酒、多安排活動、多和人群接觸等良好健康生活方式,都有助改善失智或延緩病程。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