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緩、體僵、手抖 當心帕金森氏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四月十一日為「世界帕金森日」,專家指出帕金森氏症不亞於阿茲海默症,為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國內罹患此症名人,遠的有二○一四年辭世的音樂大師李泰祥,近的為金曲歌后詹雅雯。此病有步伐緩慢、肢體僵硬、手腳顫抖等動作障礙,因非動作障礙病徵不易判斷,部分病患延遲一年才確診,提醒民眾,當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應至神經內科進一步檢查,及早確診治療,可延緩失能。
作惡夢、便祕
恐是前期症狀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表示,帕金森氏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造成運動功能失調;典型的三大症狀為行動變慢、肢體僵硬、手腳顫抖嚴重,統稱為動作障礙症狀。
林祖功指出,臨床統計,約八成帕金森氏症病人手部會顫抖,「慢動作」是診斷新病患的臨床依據,不過,也有非動作障礙症狀容易被忽略;當動作障礙出現,代表多巴胺神經細胞已退化約七成,會造成自律神經退化,早期也會出現憂慮、焦慮、嗅覺改變、腸胃不適、便祕、失眠等非動作障礙症狀,若能及早用藥治療,約有三成機率可同時改善動作及非動作症狀。
林祖功說,國內、外研究證實,病人在發病前十年,可能常焦慮、頻繁作惡夢,或出現激烈的睡眠動作,會在睡夢中大吼大叫或拳打腳踢等,這些非動作障礙早期症狀也是前兆;也有五到六成的病人常便祕,十年後確診。
好發50歲以上
手指操可檢測
他建議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帕金森手指操」來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二十五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進一步至神經內科就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過去聽到帕金森氏症可能直覺聯想「手抖個不停」,其實靜止時的手抖,才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真正在做事時手反而不會抖;民眾對帕金森氏症有誤解,甚至可能因此忽略早期症狀。
被譽為「台灣帕金森之父」、推動台灣動作障礙疾病醫療權威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五十歲以上,這年紀的患者通常事業有成,可以想像他們能掌管公司卻無法控制手抖,對自尊造成極大傷害,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到患者社交意願,減少接觸人群機會。
他指出,帕金森氏症為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估計影響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約有百分之一;但他強調,帕金森氏症本身是良性,患者無須悲觀,經由有經驗的神經科醫師追蹤照護及接受藥物治療,多數病患在十至二十年內,都能得到相當程度的症狀改善,有些人甚至發病三十年仍然能自主活動。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