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復原 早期職能治療幫助大
【本報桃園訊】戴著高流量氧氣鼻導管的阿成伯,坐在床邊以手肘撐著桌緣維持上身穩定,雙手笨拙地將茶包拆開、丟入溫水杯中,用棉棒攪拌著茶水並露出久違的微笑,即使旁人看得出來有些費力,仍掩不住他的滿心期待。這是在一間呼吸照護中心內的日常,職能治療師陳怡倩帶著呼吸器戒除並有鼻胃管使用的患者做日常訓練,透過簡單的活動,訓練久臥的重症患者坐姿耐力、穩定性,進而提升心肺功能表現。
國內醫療體系蓬勃發展,僅有少數的急重症照護團隊內涵蓋了復健相關角色;陳怡倩說,重症患者皆有心肺功能問題,故往往被納入的多為物理治療,而少見職能治療,但這些患者身上可能留下的後遺症,不僅是心肺功能、動作功能損傷,也會有因腦傷長時間昏迷、呼吸器依賴而須使用鎮靜藥物、加護病房內環境感覺剝奪,導致定向感混亂、認知及執行功能上的障礙,或歷經生死關頭後產生的焦慮情緒、精神障礙等。
這些透過早期職能治療介入可以有所不同;陳怡倩說明,在加護病房時期,職能治療師即透過會客時間蒐集相關資料、衛教家屬對患者進行理想且安全的互動,例如由家人對患者轉達醫師治療處置方向,因患者往往對於熟悉者的聲音反應較敏感,如此可提升患者對醫療處置的配合度和理解。
陳怡倩以一位腦出血後昏迷的阿嬤為例,阿嬤清醒後無法對任何指令有反應,但卻對財經新聞異常感興趣,原來阿嬤病前是炒股達人,與家屬討論後規律提供財經資訊,誘發患者內在動機增加警醒度、重新建立與外在環境之反應迴路;陳怡倩指出,在職能治療師眼中,任何階段的患者都有其當下的職能需求,無論從預防或治療的觀點,都會在對患者生命安全無虞的狀況下,給予任何形式的介入,以滿足其職能需求即是職能治療。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