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宋仁宗擇善而從
文/王兆貴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史上第一個諡號為「仁」的帝王,也是執政時間最長的宋朝皇帝。不論在經濟成就、社會進步,還是在動員能力、外交斡旋上,都有所建樹,對宋朝的振興發揮了導向與推動作用,被後世史官譽為「仁宗盛治」。
在治國方略上,秉持和平與發展,減免賦稅,以解百姓之苦;罷省貢品,以免州縣之勞;治理河患,以興漕灌之利;不吝財物賑災,屢次調撥內庫之資;勸獎農桑,扶植工商,農工商獲利倍於往昔;國計民生用度,居於宋代各朝之首;堅持以保境安民為目標,加強軍備但不主動挑起周邊戰事。
在政務管理上,宣導開明與教化。寬宏待下,容納諍言,從善如流。治國理政寬厚為懷,教化民眾仁德為本;任人少有貪刻之輩,斷案多為公明之士;國家並非沒有弊端,然而不足以牽累治世之本;朝廷並非沒有小人,然而不足以蓋過賢良之氣。
《宋史》評價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所謂「恭儉」,即謙恭、儉約;所謂「仁恕」,即仁慈、寬厚。例如,仁宗處理政務,到半夜餓了,很想喝碗肉湯,卻沒讓左右給尚食局通報,他擔心此口一開,將來會形成慣例,御廚每天要宰殺牲畜以備不時之需,一年下來殺生無數,於心不忍。審定存疑命案,仁宗都要詔令覆核,以免錯殺、濫殺。吏部選拔人才,凡是誤判致人喪命者,從此不得升遷。他常對近臣說,朕從未用死字罵過人,怎敢濫用死刑呢?
仁宗飲食起居,穿的是一再漿洗過的衣服。床帳被褥,多用粗綢做成。他時常耽慮用度廣,開銷大。有關部門曾奏請在玉清昭應宮焚毀後的舊址複建皇家園林,宋仁宗說,我接手的先帝御園,尚且覺得大了,為何還要再建呢?後來,他將這塊地方賜給國子監做學田,以資教育經費。
從北方回來的外交使節報告,遼國貢品愈來愈少,要否要教訓一下?仁宗卻說,這是他們君王之失,出兵不但奈何不了他,反而會讓百姓遭殃,因此沒同意。遼國發生饑荒,有難民逃到宋境,仁宗像對待本朝百姓一樣給予救助。仁宗去世時,朝野上下,舉國哀悼。「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消息傳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就連他的「死對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為之驚肅,抓住宋使的手悲慟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並為仁宗建塚立碑,世代祭拜。
仁宗執政時代,人才輩出,先後湧現了諸如呂夷簡、范仲淹、包拯、富弼、文彥博、歐陽修、韓琦、狄青、曾鞏、司馬光、王安石等公正廉明的賢臣良將;而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位出現在這個時期。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