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湘西苗族的還儺願
文/出谷司馬前次的專欄提到,居住在今日湖南西側的湘西苗族中,流傳著一對在大洪水中倖存的兄妹結為夫妻,成為人類先祖的「儺公儺母」祖源神話。由於認為儺公與儺母是人們的祖先,因此湘西的苗族自然也相信若是向儺公儺母祈求,必然能夠獲得他們的幫助。這種因為祈求神靈而獲得幫助,從而答謝神靈所衍生出來的宗教儀式,湘西苗族人稱之為「還儺願」。
儺的儀式由來已久,有研究者甚至認為,楚國大夫屈原在〈九歌〉中所寫的「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與;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等字句,指的就是屈原在中國南方地區看到的儺儀式。隨著時代的演進,儺儀式漸漸變成一種由儀式操作者以戴著面具的方式進行舞蹈、戲劇與祭詞吟唱,綜合了「儺舞」、「儺戲」或「儺祭」的宗教儀式。
湘西苗族的還儺願由被稱為「巴代雜」的儀式操作者進行。巴代雜在苗語的意思是「客老師」,所謂的「客」,指的是漢人,在苗族的概念裡,還儺願是一個從漢人而來的儀式。事實上還儺願的儀式神詞用的是漢語,在儀式中也會看到不少漢人道教儀式中的神祇與符碼。只不過祭祀中的主神變成了苗族神話中的儺公儺母。有研究者認為,還儺願是從漢族傳至苗族,後來漢族自己失傳的一個宗教儀式,所以究竟是苗族學了漢人的宗教,還是漢人學了苗族的儀式,至今已經說不清楚了。
整個還儺願儀式分成數個段落,每個段落都會由儀式操作者戴上面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搭配該段落的神詞進行儀式的展演。這些面具有面目猙獰的「開山」,女性角色的「先鋒」,判定生死的「判官」,也有慈眉善目的「土地公」,每個角色都代表著不同的宗教意涵,儼然就是一齣集合了戲劇、歌曲,以及祭祀的宗教活動。
在當代,還儺願大多會在秋收之後舉行。舉辦儀式的主人家會延請「巴代雜」籌辦儀式,並邀請附近的一同來到家中,甚至吃住都由主人家提供,少則一日,多則三日不等。到了儀式的末了,巴代雜會將儀式用品,像是為儺公儺母神像穿的衣服,或是為儀式搭的台子,帶往村寨中的小河旁,將這些用品在河邊燒毀後隨水流去,象徵著厄運也隨著離開寨子,也保佑祭祀的主人家來年平安順遂。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