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新解】瞎子摸象
文/陳俊偉「瞎子(盲人)摸象」的故事最早源自佛經故事,隨著佛教東傳,至今華人大眾對於該故事的梗概可謂耳熟能詳。內容勸戒人們要謹記自身經驗、智慧與見解本來就存在的局限,應當避免主觀判斷、自以為是。原文如下:
爾時大王即呼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涅槃經》卷三十)
追根究柢,這一則故事中的「瞎子(盲人)」不過代表、象徵一般人而已,人類雖然自稱、自詡為萬物之靈,畢竟不是真的非常靈智。強調人類身為單一個體的有限性,該故事的道德教訓,有助於民眾養成謙卑面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處理態度。
藉由前一段的基礎,再衍伸出一些哲理思考,如近代人每當提起政府、公司部門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合作、協調的時候,經常以「瞎子摸象」為喻。又例如,學術界各科發展日趨專精,缺乏宏觀視野、跨界整合的情況下,不免讓人質疑是「瞎子摸象」,缺乏整體的觀照。
人類對知識的局限是一件非常無奈的事情,偏偏無奈裡又透露著一絲希望。假使眾人彼此合作,集合眾人智慧提煉、凝聚出來的成果,必然能摸索出一個約略接近真相、接近正確的「答案」。或者每一個人都耐心摸下去,雖然曠日廢時,但只要鍥而不捨,最終還是能夠慢慢拼湊出一隻大象的基本輪廓──即使從來沒有聽聞過類似的生物。
不同世代的相處重心應當放在傳承、發展,好似在試驗、探索一樣,經驗持續累積,慢慢得出結果──即使這樣的答案需要一代人、一代人不停研究下去。畢竟任何一個世代都遲早會煙消雲散,而完成一己的任務,經驗傳承,卻是責無旁貸的事。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