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 鄭成功「民族英雄」之稱
文/樹兔明末延平王鄭成功為南明政權的重要將領,弘光元年(一六四五)滿清大軍攻入江南,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母親日本人田川氏本在閩南南安定居,也於亂軍中自縊身亡,鄭成功後續則在東南沿海地帶抵抗滿人的侵略。直至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鄭成功的「南京之役」大敗而歸,不得已退守廈門、金門的根據地,最後鄭成功決定親自率領二萬五千(一說:一萬一千七百)名將士,試圖奪取荷蘭東印度公司占領的部分台灣領土。
數百艘戰船,就這樣浩浩蕩蕩從今日金門縣的料羅灣出發,來到台灣西南部海域。面對荷蘭的兩個防禦要塞,今日台南市安平區的熱蘭遮城,以及今日台南市中西區的普羅民遮城。
雙方交手過後,你來我往,最終以荷蘭退出今日的台南作結,約兩千名荷蘭人搭上荷蘭的船艦出航、離台,鄭氏開始建立了台灣中、西南部分為主要區域的政權。
鄭成功稱得上是「民族英雄」嗎?答案還是肯定的。只是再具體一點探討,鄭成功是基於什麼原因才能夠匹配這樣的美稱?答案應該是「抗清」而不是「抗荷」。
鄭成功來到台南以前,台灣本島並沒有出現漢族政權,有的只是中部地區的大肚王國(?─一七三二),這是一個由原住民建立的部落聯盟,漢族對於東部、西部山區裡面到底長得怎麼樣,甚至沒有什麼清楚的概念。
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沒有什麼不同,對於當時台灣原住民來說,都是晚來的侵略者、征服者,鄭成功或許解救了台南一區的漢族民眾,卻讓台灣原住民三百多年的惡夢開始;尤其為了與荷蘭進行持久戰,鄭成功派往各地屯墾的部隊,時常跟原住民爆發激烈衝突,北邊與大肚王國交戰,自己死亡約一千四百人以上,南邊被瑯嶠人殺死七百人以上,原住民一邊想必也傷亡慘重。
更重要的是,鄭成功大軍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對抗,本來是一場「以眾擊寡」、「以多勝少」的戰爭。荷蘭守軍方面,前後加起來,也不過才二千人出頭而已,鄭成功是採取五倍以上的軍力攻城,還有當地漢族充當內應。
根據曹魏劉劭《人物志》論及「英雄」曰:「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能夠稱為英雄的人,應當聰明秀出、膽力過人,若能「以弱擊強」,無疑最符合資格。其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愈挫愈勇,跟比起自己更強的敵人周旋到底,這樣的人物也能展現出英雄的特質。
鄭成功一生致力於驅除韃虜、恢復漢族的江山,即使各項力量遠遠不及殖民者滿清帝國,始終奮力作為,也沒有灰心喪志過,這個事實才能彰顯鄭成功的英雄特質,他才匹配得上「民族英雄」的美稱。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