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一個人與一座城
文/王兆貴秦昭襄王元年(西元前三○六年),秦將樗里子準備攻打衛國的蒲城。守衛蒲城的長官害怕了,便請胡衍想想辦法。
胡衍是衛國人,這個忙還是要幫的,於是出面對樗里子說,您攻打蒲城,是為秦國呢還是魏國?若是為了魏國,那當然好;若是為了秦國,那就划不來了。衛國所以成其為衛國,是因為有蒲城在。現在您若攻打它,勢將逼它倒向魏國,衛國就會屈從於魏國。魏國被你們占去的黃河以西那塊土地,所以無法奪回來,是因為兵力弱。魏國如果兼併了衛國,定會強大起來。魏國強大之日,就是河西之地的危險之時。況且,秦王見您這次軍事行動有害於秦而有利於魏,定要怪罪於您。
樗里子說:「那怎麼辦呢?」胡衍說:「您先放蒲城一馬,我試著過去說說看,讓衛國國君曉得您有恩於他。」樗里子只好答應。
胡衍回到蒲城對守城官說,樗里子已發現蒲城的薄弱所在,並聲言定能拿下蒲城。不過,我能讓他放棄攻打蒲城。聽了胡衍這番話,那位守城官嚇得不輕,就再次拜請胡衍施以援手。於是獻金三百斤,表態說,秦軍果真能撤走,我一定把這件事報告衛國國君,讓您享受國君的待遇。沒多久,樗里子的人馬就撤走了,胡衍也因此從蒲城得到重金,並在衛國成了顯貴。
司馬遷記錄的這段歷史故事,讓我們領教了什麼是「化干戈為玉帛」,免除了一場災難。
也許有人會說,他不就是靠耍嘴皮子賺錢嗎?可是,能讓一座城邑安然無恙,使城里的百姓免除刀兵之災,乃功德無量之舉,又豈是金錢所能換來的?
於今看來,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不僅能轉化為財富,而且能造福於眾生。在古代,像這種以遊說的方式制止戰爭的例子還不少。如此前發生的「燭之武退秦師」,此後發生的「唐雎不辱使命」,以及戰國時期思想家墨子,他用一生的精力主張兼愛、非攻,宣揚和平。對於這些人類的和平使者,筆者試撰一聯,贊曰:
縱橫捭闔,八斗才可安天下;
折衝樽俎,三寸舌能轉乾坤。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