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追求完美 自律神經易失調
【本報台北訊】二十歲的小花是一名國際舞者,年紀輕輕就是舞林常勝軍,卻在某次訓練中,因無法正常排汗昏倒;怪病纏身的小花徘徊醫院各科別,始終找不出病因,無法比賽讓她變得自卑、無法社交,直到因緣際會做了自律神經檢查,確定是自律神經失調,經治療終於又回到最愛的舞台。在台灣,像小花一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數目比想像中的更多,從臨床比例推估,國人恐六至七成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在高壓的社會中,彷彿成為文明病,其中,女性風險高出男性一點五至二倍,尤其集中在二十至四十歲的年輕女性。
自行運轉神經
管理呼吸心跳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解釋,自律神經屬於自行運轉的神經,不像手腳動作是可以掌控的。由自律神經管轄的包含心跳、呼吸及各內臟運作,即使睡眠中,心臟也會繼續跳、腸胃也會持續工作,不會因為睡著就停止呼吸,這都是自律神經的功勞。
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就會讓原本可以自己動的內臟,如心臟、呼吸器官、腸胃、膀胱等失控;劉嘉逸表示,自律神經失調與內在體質最有關,自律神經敏感的人,即使沒有受到刺激也會出現心悸、呼吸急促等交感神經問題,或頻尿、拉肚子、便祕等副交感神經問題。
劉嘉逸提醒,若民眾出現經常心悸、呼吸困難、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跑遍醫院也找不出原因、吃藥沒改善,就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他強調,自律神經失調不是一種疾病,更像是一種症候群,讓人產生「全組壞了了」的感覺,對全身各部位都有影響。
自律神經臨床症狀,輕度會有耳鳴、心悸、盜汗、暈眩、腸躁症;中度則可能出現聽力異常、內分泌失調、性機能退化或視力模糊;一旦進展到重度,不僅會有心臟肥大的問題,更可能會有睡眠困難、早衰、痴呆症等症狀。
既然自律神經失調不容小覷,誰是高危險群?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明,首先是久坐、無運動習慣者,自律神經缺訓練,不進則退;再者是抽菸、喝酒者,據科學證據顯示,酒精及尼古丁不只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退化,也會破壞失眠及心肺功能不佳者的神經,增加風險。
焦慮、思覺失調
時常伴隨出現
張勳安解釋,自律神經就像警報系統,提醒身體需休息;但高壓族或完美主義者,常無視身體警訊,也是自律神經失調高風險群,糖尿病患則是因神經系統常年泡在糖水中易病變;另外,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思覺失調都與大腦某區域功能異常有關,因此常伴隨出現。
張勳安也說,自律神經是為了讓生物面臨挑戰得以存活,演化過程中保留的救命工具,如野外遇到黑熊,自律神經能一秒啟動,讓心跳加速以利戰鬥或逃跑;天氣、氣壓、溼度變化,對人類而言都是挑戰,因此季節、溫度變化,不論是變熱排汗、轉涼血管收縮,都是因自律神經頻繁啟動。
近期天氣逐漸轉涼,自律神經失調族群要更加注意,因自律神經功能不佳,面對氣候變化更可能不適;張勳安強調,自律神經可經過鍛鍊,來強化功能,民眾可透過泡湯、定期做有氧運動,來訓練排汗及血管收縮,就能讓今年冬天不再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