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齊頃公三周華不注
文/戴永夏西元前五八九(齊頃公十年),晉國聯合魯、衛、曹三國進攻齊國,大敗齊軍於「鞍」(濟南北馬鞍山一帶),歷史上稱這次戰爭為「齊晉鞍之戰」。發生「鞍之戰」固然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但齊頃公的輕慢無禮,卻是導致這場戰爭的最直接原因。
當時,晉國為了跟南面的楚國爭霸,便想跟東方的強國齊國結盟,以遏制楚國,於是派大夫郤克邀同魯、衛、曹四國的使者一同出使齊國。然而這四位使者都有點殘疾:晉使郤克一隻眼,魯使季孫行父是個禿子,衛使孫良夫瘸腿,曹使公子首是個羅鍋腰。齊國國君齊頃公根本沒把他們放在眼裡,為了表示對他們的輕慢,也取悅其母蕭同叔子,他不顧禮儀,導演了一齣惡作劇,他給每位使者配了一個趕車的,晉使配了個獨眼龍,魯使配了個光頭頂,衛使配了個拐子腿,曹使配了個駝背佬。當這成雙成對的眇者、禿者、跛者、駝者前往後苑赴宴時,引得在幃帳後觀看的蕭同叔子和眾宮女一片大笑……
四國使者遭受這有損國格的侮辱,決心進行報復。西元前五八九年春天,齊軍伐魯,攻入魯國的北部。在魯國的請求下,晉國出兵討伐齊國。晉軍在郤克的率領下,又聯合魯、衛、曹三國的軍隊向齊國進攻,在莘地(今山東莘縣)和齊國軍隊遭遇。齊頃公見四國聯軍來勢強大,迅速將隊伍撤至齊國的西門戶濟南地區,四國聯軍很快追到,在濟南北郊的北馬鞍山一帶與齊軍展開決戰。寡謀輕敵的齊頃公本想憑借地利之優勢,大勝來犯之敵,然而面對著士氣高昂的四國聯軍,齊軍卻亂了陣腳,交戰不久即節節敗退,一直退到華山(華不注)腳下。乘戰車奔逃的齊頃公更是狼狽不堪,被晉兵追得繞華山轉了三圈。情急之下,同車陪侍的齊大夫逢丑父與他換了衣服和位子,並命他到華泉取水。晉兵誤將逢丑父當做齊頃公,將他活捉,而齊頃公早先一步借取水之機,逃了出來。史書上「三周華不注」的典故,指的就是這件事。明代詩人王象春在〈回車澗〉一詩中,對此事進行了憑弔:
幃觀一笑惹烽煙, 郤帥兵車滿山川。
逐北三周華不注, 至今草樹相連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