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魏徵從容化險
文/王兆貴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召魏徵來,責問:你為何離間我們兄弟?眾人嚇壞了,魏徵從容回答:先太子(李建成)若早聽我的話,必無今日之禍。李世民素重魏徵之才,遂改變了態度,以禮相待,任命他為詹事主簿。
上邊的這段歷史鏡頭,空氣十分緊張,卻沒有交代李世民為何會有此一問。對此,史書的記載並不完全相同。《貞觀政要》說:「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舊唐書》記載:「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新唐書》改為:「徵見秦王功高,陰勸太子早為計」;《資治通鑒》則直書:「洗馬魏徵常勸太子建成早除秦王」。
「早為之謀」、「早為之所」、「早為計」,粗看大致相同,細看同中有異,不同之處就在於修史人的筆觸。箇中味道,也許只有史家的嗅覺才能聞得出來。無論怎麼說,玄武門之變都不是一件光采的事,而李世民畢竟是「成功人士」,寫進信史中,尤須斟酌一番。司馬光措詞乾脆,其實是在為李世民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的用人之道作鋪墊。
敢任用敵對陣營的文官武將,在歷代王朝中不乏範例。值得關注的是二人「過招」的場景,特別是魏徵的應對。從記載來看,李世民召魏徵來問罪,卻不直奔主題,而是從倫理關係上打入楔子。這樣的質詢,算是高明。魏徵並沒理會這個話頭,而是把李世民的楔子給彈了回去:怪就怪先太子未能早聽我的話,否則就不會發生今日之禍了。
玄武門之變前的過節和隱情,二人心知肚明,在場的眾人也不是傻子,看破又何必說破呢?在這一場景中,魏徵的冷靜、李世民的豁達,生動傳神,躍然紙上。
兩大陣營的生死對決見分曉後,雙方幕僚通常會各為其主申辯。魏徵將類似的托詞省了,將話題引向當初輔佐太子的策略。慘案已然發生了,當初的策略是讓李家兄弟各得其所、相安無事,還是將李世民置於死地,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李世民明白,我當初的主意是好的,錯就錯在李建成沒把我的話當回事,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李建成若能採納我的話,就不會是今天這個結局了。李世民自然明白魏徵的機心,於是便「改容禮之,引為詹事主簿」。
俗話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由於魏徵反客為主的從容應對,才躲過了這場危機,化險為夷。否則,魏徵的腦袋能否保得住,就很難說了。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