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謙.物猶如此】 犢排戶
文/林少雯過去在浙江桐廬地方,有人養了一頭母牛和小牛,二頭牛在同一天賣掉;買小牛的是個農夫,買母牛的是一位屠戶,農夫和屠夫一起將牛帶離開賣場。
路途中經過一條溪,屠夫家住對岸,便牽著母牛渡溪;農夫帶著小牛往另一邊走去,小牛看著媽媽離去,焦急地站在溪邊伸長脖子哭嚎,任憑農夫怎麼驅趕,牠都不肯走。直到看不到母牛了,才邁開腳步,但每走幾步就回頭看。走過兩個山頭,穿過一條條鄉間小徑,回到農夫家,隨即被關進畜欄裡。
到了晚上,屠夫燒一大鍋熱水,準備天亮就要宰殺母牛。這時忽然聽到屋子外面有牛在叫,叫聲非常急切。屋裡的母牛聽見了,認出是自己的孩子,也急切地回應。屠夫開門一看,門外站著農夫買走的那條小牛,這時小牛強擠進門,跳到母牛身邊依偎著,母牛也低下頭頻頻舔拭小牛的脖子。
屠夫親睹這一幕,頓時心軟了下來,決心不殺母牛,舀起鍋裡的水澆熄爐火後,睡覺去了。
在另一邊,小牛不見了,農夫找了幾天都不見蹤影。一天在路上遇見屠夫,聽他說起小牛尋母的事,兩個人都為牛母子的情深感動嘆息。最後農夫以原價將母牛買回,讓這對母子可以團圓。
這則故事出自《警心錄》。明朝進士李斯義點評道,小牛叫,母牛應,聲聲呼應中有多少親情的眷戀;小牛擠進屋裡尋母,愛慕和急著見到母親的心是多麼急切,讀到這裡,令人悲痛不忍。有詩一首形容:
犢來已不望生還,幸母全軀返故山;
迢遞屠門溪隔斷,夜深誰引叩柴關。
小牛尋母,已不抱持母親還能活著的心,所幸母牛能活著回來。屠夫家迢迢遠路,要翻越兩座山還隔著一條溪,但是尋母心切的小牛,不畏艱難路險,獨自在夜裡狂奔而至,半夜是誰來叩開屠夫的柴門?就是那叫人愛憐的小牛啊!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