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帝悔之
文/嚴陽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調》中有一則短文: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場面:晉武帝司馬炎與孫皓一起宴飲,忽然想起一件事來,那就是南方人喜歡作「爾汝歌」,於是他便問孫皓是不是也能作。孫皓舉起酒杯來向晉武帝勸酒並即席作歌。歌的內容是說,從前他跟晉武帝是鄰居關係,可現在卻是君臣關係;他奉上一杯酒,祝福晉武帝萬壽無疆。而我很想知道的是,孫皓作這首歌的時候是什麼表情?因為文中沒有交代,所以,我不知道。不過,晉武帝聽了這首歌之後的表情我們卻是知道的:有些尷尬,也有幾分後悔。
孫皓是三國時吳國的末代皇帝,吳大帝孫權的孫子。作為皇帝的孫皓,跟很多皇帝一樣,最初之時比較賢明,國家治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很快沉溺於酒色,濫殺無辜,變得昏庸暴虐。所以,在他手上葬送了吳國並不奇怪。但與此同時,我們又不能不承認,孫皓在某些方面還是有些才能的,比如說,他的書法還不錯;又比如說,他有急才——在晉武帝面前眨眼之間便作成了「爾汝歌」,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對於自己面前的孫皓,晉武帝有些得意是必然的:這可是他曾經的政治對手,挺強大的一個敵人,然而現在已成為他的手下敗將、他無數臣子中的一個。所以,大概是一時興起,他讓孫皓也來一首「爾汝歌」助興。然而,孫皓的「爾汝歌」作成了,他卻感到不安。為什麼?是不是因為他從孫皓的歌中聽出了屈辱、聽出了淒涼,並意識到自己這樣做,似乎顯得不夠厚道。在勝利者面前,孫皓除了唯命是從、低聲下氣,還能怎麼樣呢?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中國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多數競爭者在贏得江山之後,常常會以勝利者的姿態蔑視對手,乃至羞辱對手;而殺無赦,嚇倒對手、根除後患一類更殘酷的做法也不少見。與那些人相比,晉武帝算是比較仁慈的,如投降西晉之後的孫皓能夠善終就是一例,在羞辱了孫皓之後感到羞愧,也是一例。
當重拳擊倒了競爭對手之後,到底該怎麼做呢?如果是競技性質的拳擊比賽,通常裁判會在在讀秒之後判定勝負,及時終止比賽以保護落敗的運動員。但爭奪龍椅的比賽就有些不一樣了,「殺無赦」有「殺無赦」的道理,「帝悔之」也有「帝悔之」的道理。然而我們相信,太多的血腥,肯定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撫平人們的心理,而「帝悔之」的做法則更容易讓人平靜地接受現實。
那麼,在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哪種情況更為常見呢?是「殺無赦」,還是「帝悔之」?哪種局面是我們更願意看到的?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