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誼】 陶淵明擇友
陶淵明不仕,甘願當一個農家,靠著祖上留給他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藉此維生、養家。士農工商,從「士」到「農」,這個在古代人看來無疑是降階的出處作法,反倒讓陶淵明擁有朋友圈的選擇權。真正的農家是較低階層的,他們當然知道陶淵明值得愛戴,想必對待陶淵明的態度上依然保持著對士大夫的尊敬。
至於士大夫階級,陶淵明往來的人物常常是跟他性情相契的,「擇友」這個環節正是陶淵明相當注重的地方,這點可以從他接受兩位朋友、拒絕一位達官顯貴的事蹟中查見端倪。
根據《晉書.隱逸傳》記載,王弘(三七九─四三二)擔任江州刺史,想要結交陶淵明,結果陶淵明一開始婉拒了。王弘何許人也?他其實也是一位狂人,同時是東晉名相王導(二七六─三三九)的曾孫。《宋書.王弘傳》記載:「(王)珣頗好積聚,財物布在民間。珣薨,(王)弘悉燔燒券書,一不收責;餘舊業悉以委付諸弟。」王弘的父親王珣頗愛聚積財物,王弘在父親過世後就把相關憑證統統燒毀,家中的產業委託交付給弟弟們。王弘是高門貴冑,又性情如此特別,真可謂清貴不愛財。
陶淵明後來是怎麼接納王弘這位朋友?《晉書》記載一段軼事,「(王弘)乃遣其請故人龐通之等齎酒,先於半道要之。(陶)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見,遂歡宴窮日。」先請龐通之藉酒來吸引陶淵明,等陶淵明喝到有點茫然了再現身,因「酒」論交,而不是因「權貴」論交,這樣子陶淵明才願意接受。
接續,元嘉元年(四二四),顏延之任始安太守,他是一代狂士,平日好酒任誕,與陶淵明結交是再適合不過的。陶淵明死後,顏延之為他寫下誄文〈陶徵士誄〉。
最後一位則是個被拒絕的人,元嘉四年(四二七)開國元勳、當代名臣檀道濟,聽聞陶淵明的聲名想要探望他,但是被拒絕了。檀道濟的下場是被宰相劉義康、宋文帝劉義隆猜忌致死。
現代人由於追求功業,特別在意人脈的問題,似乎很少思考到朋友一多,也可能帶來一些麻煩,甚至出現小人利用自己的善良與率真。
陶淵明對於朋友有一定的選擇標準,這容易降低陶淵明拓展功業與累積財富、人脈的可能性。相對的,也不容易受到來自朋友的傷害。「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便毋須再客套應對,兩者之間,陶淵明已經斷然選擇了後者。進取不足、守成有餘,圈子不同、何苦強融?居間利害,他是很明白的。
頁:
[1]